哲思论语大讲堂三笑集

《论语·八佾》11-总结篇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4人  小鑫芝士

    《八佾》全篇是围绕一个“礼”字展开的,整体总结起来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礼”,即对上的礼不僭越,对待事物的礼恭敬谦虚且谨慎,自己对待礼则有标准和要求。

    一、对上的礼

    自己对待礼强调的就是一个尊卑有别,不要僭越。无论是“八佾舞于庭”,还是“三家者以《雍》彻”,以及“季氏旅于泰山”都是僭越的行为。除此之外,还有“禘自既灌而往者”,管仲的“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都是在不该做的位置上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因此也是无视尊卑有别的。

    个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强调,利用个性可以创新,可以产出特别,可以活出新奇,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个性越来越被尊重。但是尊重个性并不代表就忽略了共性。共性不是不带头脑的随大流和从众,而是需要顾及场景的尊重与谦虚。做不好个性与丛中的平衡,或者把个性与从众在场景下措置,都有可能造成人生前进路上的障碍。

    二、对待事物的礼

    对上既然需要尊敬和不僭越,那么对待身边的事物呢?这一篇章中叶给了一些建议。例如“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讲的就是不要势利,而要发自内心的恭敬。再如“欲去告朔之饩羊”就是要我们在两个道德标准起冲突的时候能够分清楚轻重缓急。道理是死的,但场景却很灵活,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一招鲜解决所有问题的标准,那些企图找到这样标准的人也很大程度上抱着投机取巧的心态。因此在特定场景下做出符合大局的决策很重要。再如“射不主皮”就是对对手的尊重,给别人台阶下,自己自然也就显得不那么骄横和显摆了,这本身就是一种礼。

    三、自己修炼礼

    在自己修炼的问题上,孔子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仁”。社会的礼实际上是由社会中每个人的“仁”所构成的,“礼后乎(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入太庙,每事问”又是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一个承前(讲学习,《学而》篇),另一个启后(讲仁德,《里仁》篇)在这一个篇章中亦有体现。

    在自己的修炼过程中还有两个环节需要关注,一个是丧事或祭祀,一个是对待音乐。首先说祭祀。“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临丧不哀”都是在说,对待祖先和祭祀的活动要情真意切,而不是流于形式。其次说音乐。在古人看来礼乐是在一起的,因为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乐可以陶冶情操,更好的实践礼,礼也可以通过乐作为载体进行呈现。本篇中关于乐的描述也不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其可知也”、“尽美矣,又尽善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