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认识言行背后的另一个自己
【日知录】认识言行背后的另一个自己
前言
昨天前天分别发了两篇旧文,寻思着不能老是用库存,不然万一哪天库存耗尽又赶上有事岂不是就没有当日更新了吗,于是今天还是推着自己写写新鲜文章。
当然了,文章是新写的,核心观点之前已经不止一次和朋友聊到过,就连故事的核心内容都不止一次出现了。
不过想来每次说到哪怕相同的内容,也会因为世殊事异而有所不同吧。
So,也希望今天的些许内容可以给到大家以新的思考。
一起试着了解一下言行背后的另一个自己。
1.越缺什么,越秀什么
类似的话大家不是第一次听说了。
以往虽然也有感觉,但是可能毕竟没有在身边看见相关的案例,或者看见了也无感,所以并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
今天和朋友聊天,对方聊到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脑海里忽然蹦出最开始认识的时候对方时常显露出自己认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彼时颇有些让我郁闷,“同九年,汝何秀……”
只是今天听完一些经历后我再想到以前的一些事儿的时候,忽然有了另一层感受,一种理解与平和……
回过头去看三五年以前的自己,似乎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总希望在大众面前秀自己好的一面……
为什么呢?
咿呀,因为大家都喜欢优秀的人嘛。
更进一步呢?因为我们以往都属于那种不被重视不被喜欢的小孩子呀,所以才会拼命表现自己的优秀。如有冒犯,实在抱歉。
2.熊孩子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是18年的时候听另一个朋友分享的。
彼时我们在交流17年一个公益支教的心得,怎么给小朋友更多赋能,期间聊到如何应对各式各样的小朋友。
对方分享了一个故事,说那会儿的资助点有一个孩子,特别皮,老是捉弄别的小朋友,课堂上也不怎么听招呼,总喜欢反着来,颇让自己头疼……
我随口问道,不知道小朋友和谁住在一起,爸妈是否在身边呢?
对方一边补充一边若有所思,小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住,爷爷奶奶呢不怎么会管教孩子,平时也没怎么关注孩子的成长。
我补充道,也许小朋友只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获得周围小朋友和老师对他更多的关注,因为他的环境可能没办法给到他那么多的关心与陪伴,所以会有这方面的缺失。不过可惜的是,他不知道有更好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关注而不至于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因为没人教他呀……
说到此处,我俩一时之间也沉默了。
3.我、非我
以前听说一句话“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年岁渐长才发现,“我”是一个很值得琢磨的词语。
“你是谁?”
这话的回答很多样,也无所谓对错,不过因为今天界定了讨论的主题,“认识言行背后的另一个自己”。
我们和周围人往往都会认为,说话做事的那个自己可以称之为“我”,由此也就形成了相关的“印象”和“标签”。
只是细细想来,那些真的是“我”吗?
回看1、2两个故事,那个优秀的“我”是真的吗?那个“熊孩子”是真的吗?
都不是哟,不过是包裹着保护壳,穿着错误衣服的另一个自己而已……
只是因为内在的自己有时候太过弱小,我们不敢面对罢了。
我们在成长,希望我们在慢慢懂得,今天的自己,可以面对更加真实的那一面了。
以上,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