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青春读书笔记读书

用尽讽刺与戏谑的笔法,写尽我们人生中难以摆脱的困境和孤独--读《

2018-04-17  本文已影响315人  Dailei

文/Dailei
美好的爱情永远能停留在记忆与想象里,一旦落实到了柴米油盐之中,就会失去原来纯粹的模样。

图片来自网络

01

这本书自己在寒假窸窸窣窣地读完,本来是“寒假每天撕本书”系列中的一本,但是这篇书评却迟迟没有动笔,不是自己懒,而是直击心灵后的哑口无言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才子型”文学家,除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围城》之外,他还著有短篇小说集《人鬼兽》和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但是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位地地道道的学者。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就更加光彩夺目,《宋诗选注》或者《管锥编》才能称得上是钱大才子的代表之作。

围城

02

有时候才子的顺手拈来,却胜过平庸之辈的呕心沥血。每个人好像都能从《围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个关乎事业、关乎人生,可不仅仅只有婚姻与爱情。

在本书里,钱钟书为我们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外留学生归国之后所经历的故事。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穿插讲述了主人公的四段爱情经历和三段工作经历。

故事虽然发生在精英知识分子身上,但是却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都会面临的婚姻与事业的困境,以及困于内心而无法自拔的深刻矛盾。书中的城有很多,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婚姻之城、事业之城与自我之城。

婚姻之城:婚姻是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刚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有点外国人的做派,但是骨子里却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钱钟书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方鸿渐四段恋爱,涵盖了所有类型。

香艳的肉欲之情容易让人满足,也容易让人立刻感到失落。表面上门当户对的“理想对象”,却往往不是能够彼此相知的“灵魂伴侣”。真挚的爱情总在短暂的美好之后瞬间破碎,纯粹的喜欢往往会以悲剧收尾。

到头来,好像普通夫妻之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方鸿渐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激情终究都会被柴米油盐所耗尽。故事非常有趣,大家可以去读一读,我这里就不再赘述。

但是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完美的爱情大抵如此吧,糅合了所有钱钟书笔下所有的恋爱类型。

记得有一天晚上和女友散步,我给她吐槽:《霍乱时期的爱情》我没看太懂,这类书我不知道究竟经典在哪里?不知道怎么看?

然后她俏皮又带点坚定地说:没关系呀,看不懂没关系的,我已经给了你最完美的爱情!难道不是吗?我点了点头,妻子、情人和朋友,好像一个不差。

图片来自网络

事业之城:看似从一座城里挣扎着出来,最终陷于另一座城的禁锢

方鸿渐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因为学业荒废,所以拿不到毕业证书。他花钱买了一个假文凭,拿回家来糊弄父母。他回国之后一共辗转了三个地方,做了三份不同的工作。

方鸿渐回国的第一份工作是是在一家银行,是他“岳父”家的产业。虽然说是上班,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挂个职,混混日子。但是战争爆发之后,方鸿渐不得不离开上海,去一所战时新创办的三闾大学任教。

在国难当头之下,一个热血青年的抱负开始逐步展现:他想要通过教育的道路来救国。但是,你想不代表你能。虽然方鸿渐此时想要在学校里认真教学,无奈却遇到学校里的派系斗争,最终受到同事检举被学校解聘,只能带着妻子回到上海。

第三份工作,方鸿渐回到上海,他在一家报社任职,想要通过兴办报纸和杂志来开发民智、振兴国家。但实际上最后自己被分配到《家庭与妇女》杂志,只能写一写无聊的生活小常识。

每当换一个新工作的时候,起初他总是充满期待,但是最终等待他的只有失落和失望。看似从一座城里挣扎着出来,最终只能陷于另一座城的禁锢。

理想的丰满与无奈的现实总是冲撞的如此厉害,方鸿渐在两者的夹缝中艰难求存,最终被磨平棱角,空有一腔报国之志。

图片来自网络

自我之城: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追求努力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

我一直再想,如果方鸿渐有真才实学的话,他的人生会不会还是如此无奈呢?也许会,也许不会。

方鸿渐所有痛苦的根源都在于,他没有办法找到内心真正的“自我”,而是一直想要迎合他人的期待。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挣扎都逃脱不了被束缚的命运。

钱钟书也许早就认识到“对自我的封闭”才是世界上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所以用尽辛辣讽刺的笔法为我们写了这么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

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起早贪黑,我们努力工作,我们忙碌不已,我们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我们不敢发声,我们不敢拒绝,我们不敢扪心自问,我们不敢接受一点点不确定性,然后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安排与期待,因为这样更加安全并且可以风险共担。

图片来自网络

03

通读《围城》,你会发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