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空心病”?

2022-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寶天天践

“空心病”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心理疾病,在青少年中间,它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这种病症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对生存产生无意义感,对生命产生空虚感。

其实早在10年前,我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的泰斗许又新教授就对这种病症有所关注,并称其为“无聊神经症”,在他的《神经症》一书中有一节文字,是专门阐释这种病症的。他当时就认为,“这种情况我国目前很少见,但若无有效的社会文化预防措施,将来达到小康以后恐怕会多起来。”不幸的是,许又新教授的“预言”在十年后真的成为了现实。

最近10年间,在孩子们中间流行一个词:“宅”。它也许不是导致“空心病”的唯一原因,但它肯定是主要原因。任何一个正常人,如果长期宅在家中,与电子产品、与各种游戏为伴,他的精神方面一定会有一些问题出现。而在物质富裕后的中国,父母们似乎更倾向于关注孩子的数理化音体美,对孩子以何种形态生活并不刻意干涉。其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缺少对这个时代的大环境、大趋势的观察。我们当代人正遭遇资源与环境困境,以及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期的价值观确立危机。

应对这样的困境与危机,需要更新我们的认知模式。15世纪的西欧,遭遇过同样的困境与危机,当时的人们就从古希腊的文化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而我们阻止“空心”的路在何方?我想重新反思农耕文化的重要性,重新从农耕文明中寻找出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农耕文明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人与自然亲近、互动频繁,这正是走向工业文明社会的我们所缺少的。我们不仅应该让孩子明白,更应该让自己明白,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无论人们的物质如何丰富,脚下的大地是我们永远的生命载体。对于土地与自然,要始终保持亲近、保持敬畏,要让生命在大地之上舒展开。

如果一个人对大地没有感情,那他对其他事物的感情,肯定也是轻浮不定的,没有真正接触到土地和自然,他的心灵也一定是悬浮在空中没有落脚之地的。

如果有机会到欧洲各国去或者刷刷某音,我们总会发现人们喜欢在自己的屋子周围种上各类植物,有花草也有果蔬。这不仅是在装点庭院,更是在表达对自然与大地的敬畏。这是他们对曾经因发展工业文明而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的反思与重建。

而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教育就注意到农耕的重要性,专门设立一门家庭课(Home Projects),让孩子们种植农作物,有专门的教师到各处巡视并教孩子们如何做。奥地利教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创立的华德福教育,也非常重视农耕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在这样的母体文化中,双脚站在大地上,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回馈自然,是其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它警示我们生命的根之所在——人活着,必须接地气。

所以,父母们不妨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从数理化和电子产品的围攻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体验耕种,体验人生活在地球上的基本活动;让孩子探寻植物、动物、季节、气候、星象、宇宙等有关大自然的一切奥秘;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和自然接触,体会它的变化,学习人类与自然、宇宙沟通的基本精神;让孩子在感受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时,体悟自己的生命。这些看似与成长无关的“无用”之事,其实正是让孩子心灵充实的法宝,也是让孩子远离“空心”的良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