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
一首汪峰的《北京、北京》唱出了多少人的心酸和无奈。
今天我第一眼看到北京。虽不是人山人海,但人也不少,出个高铁口就花了十来分钟。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出个高铁不容易
随着人流走出南3高铁口,出来的地方是高铁南广场(起初不知道),也可能因为我们是小地方来的,我们那里的高铁站小,没有这里大,更没有这里的高铁站复杂,出口很多,大厅外面还分南北广场。随意就造成了我们去的南广场不是提前给我们安排的路线。经过作文人民的子弟兵——警察小哥才知道我们出错了大门。经过人家的指引,我们又从地铁口进入,弯弯转转有走了有三十多分钟终于走到了北广场。到了这里还是我晕头转向,因为陌生,所以只能求助,这次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志愿者服务站,经过他们的指引,我们走出了高铁站北广场,来到了旁边的公交站。
公交车上听“风波”
在公交站里到简单,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提前安排好指定路线的公交车。来到387公交车的站台上,看到正在等车的人流,我还以为这个队伍不全是这辆车。于是,不死心的问一问。一问人家,人家说:“排队去”。还以为我们抢他的队-_-||,我心里想,谁会抢你的队,我只是确认一下。我们一行7人来到队尾,终于等到387列车的到来,等着排队的人就缓缓上车,终于到我们了,车满了。悻悻的我们又站好了队伍,本想着下一趟车还要30分钟才能到(有老师百度的说这趟车30分钟一趟),过了没有几分钟,车就来了,我们也就安安稳稳的坐上了车。坐上车以后,活跃的吴老师给我们几人拍了照。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刚才提到的“风波”不是这些。是在大约走了3站路程以后,上来一对夫妇抱着一个孩子。在售票员的提示下我把我得座位让给了他(我的行李箱还在座位旁边),不一会那个抱孩子的女的就朝他老公嘟囔、埋怨了起来,细听一下,原来这个女的是一个斤斤计较、不讲理的人,她的错非要怨别人(细节记不清了),说着说着他老婆和她离了一段距离。这是我感觉也挺气氛的,本想说他两句,但是看到这么“神通广大”的网络,车上又有这么多“唯恐不乱”的人,所以我忍住了,但是我怕她把我的行李“熏臭了”(品行太差),名了我自己领着,也不放作为旁边了。反正也快到站了。我就把我的行李掂出来了。这就是我所说的“风波”,正好验证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林子大了,什么鸟也有”。
酒店入住再“启程”
下车后,由于陌生,但通过了解的也不远了。所以我们就开启导航,一路走着,总算没有走错,在去往酒店的前一个路口,看到了一班儿青椒学员们,看到他们熟悉的几个可以喊起名字,都激动的一一握手相认。然后我们“依依不舍”的各奔东西(目的地,他们去北师大,我们去酒店)。到了酒店以后我们就顺利的开好房间,然后回房间收拾自己行李,短暂的歇会。过了一会儿,决定去心中向往的北师大出发,看一看它是如何模样?
一路奔波,由于陌生,左询问、又打听。还是懂礼貌、文明的人多,对于我们的打听都是尽其所能的给我们指路。首先我们来到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南院),本着“朝圣”的心往里走了走,感觉不是“那个味儿”,好像来错了地方。于是又出来了。出来以后,在旁边看到了我们的班委们在大门东边聚在一起,好像在谈事情。在我们等了一会后,随着他们的“人流”走进来“真正”的北师大——这次目的地。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初游北师大
在我们当地的师范,也就是邯郸学院大名分院,以前的七师,当地人口中的“后师”。有一个校训“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这就诠释了师范的含义,为学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找到了做为师范生的人生准绳。在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北师大”,也有这样的校训它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在这个值得里面的地方我们“北京三人行”的“倩影”。接着也快到饭点了,我们就继续步行往指定的餐馆走去,到了以后还没有开饭,我们久等了一会儿,然后就开动了,吃完后,我们准备继续逛一逛心目中的圣地,都有哪些神圣的地方。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向日葵多,在多出都蒙看到盛开的向日葵,还看到了一大片都向日葵,长势很好,看到了阳光的味道。出了向日葵,还有盛开的鲜花,大名没有向日葵项目,所以在脑海里它的印象最深。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不爱拍照的我,也在吴老师的怂恿下拍了照片。
袁敦礼的塑像后来又走到了有点学院风的绿茵道路上,来到了孔子像处。还走到了学院广场上看到一座气派的大楼,楼前的大厅真的很气派。广场导出都是休闲都人们,许多爷爷奶奶在这里让孩子玩耍。
我们也走累人了,在我们的认知里也“走完了”,在大家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准备返回入住的酒店。这时,我们带着初看后的北师大来到了酒店。然后各小组大多都应邀的以小组聚在一起,也可以说是正式的小组见面会,见了面以后,有的感觉很熟络,一眼就能认出来。有点还叫不出名字,不大一会儿都认识了对方。越说越投入,越说越亲切,仿佛失散了多年的兄弟,亲切而熟悉。
北京之行纪实(第1天):我眼中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