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00
#Offensive realism
"Hopes for peace will probably not be realized, because the great powers that shape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ear each other and compete for power as a result. Indeed, their ultimate aim is to gain a position of dominant power over others, because having dominant power is the best means to ensure one’s own survival.
Strength ensures safety, and the greatest strength is the greatest insurance of safety. States facing this incentive are fated to clash as each competes for advantage over the others.
This is a tragic situation, but there is no escaping it unless the states that make up the system agree to form a world government. Such a vast transformation is hardly a realistic prospect, however, so conflict and war are bound to continue as large and enduring features of world politics.
Gener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fer useful tools for anticipating what lies ahead. The most useful theories of this sort would describe how great powers normally behave toward each other and would explain their conduct.
Useful theories would also account in good part for how the great powers have behaved in the past, including explaining why some historical periods were more conflictual than others. A theory that satisfies these requirements and helps us look backward to understand the past should also help us look forward and anticipate the future."
-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Offensive realism,” is essentially realist in nature. Great powers seek to maximize their share of world power. Multipolar systems which contain an especially powerful state—in other words, a potential hegemon—are especially prone to war.
研究和学习政治与外交等国际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一是避免泛泛而谈。现在信息网络和社交媒体非常发达,我们接收到来自网络的观点越来越快。这其实是弊大于利。越是激进的,肤浅的想法,越是急于发声。而这些往往缺乏深刻和理性的思考。国家间的关系,并不比人际关系更简单。真正谨慎的学者,尤其是在谈论趋势大事的时候,一定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越是那些太快,太容易接收到的信息,我们越要仔细的甄别。看看作者是真的经过取证和思考,还是为了追逐热点赚取流量和关注。
第二是要避免过度简化模型。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系统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模型。但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现实。正像哲学中的“二元论”,计算机理论中的“二分法”一样,国际关系理论也有自己的“钟摆模型”,要么左,要么右。但现实比理论要复杂的多,研究复杂现实问题也恰恰是很好的思维锻炼。
选择米尔斯海默的这本书,也是考虑到近期不断升温的中美关系问题。虽然当前的政府决策者并不一定持有同样的观点,但我们可以学习作者的实证分析过程,同时锻炼自己从“敌手”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增加自己思考和看待事情的维度。
作者是典型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者,而且这本书历史常常被误读为“中国威胁论”的代表作。但作者其实的出发角度是美国长期以来的“经典外交命题”:美国如何应对欧亚大陆上可能出现的区域性霸权。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最有可能构成威胁的是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中国,而并不是主观上针对中国。
1. 鹰与鸽,小白兔与大灰狼。
这里先介绍一点背景知识。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者又有三个流行比较广的论点:
民主和平论。受康德理论的影响,这一派认为在民主国家,战争的决定是要进行公投的,所以不会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你肯定一下子就想到这个理论的漏洞和反例了。希特勒当年可不是独裁,就是靠着民主投票上位的。)
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这一派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经济联系越紧密的国家越不会发动战争。比如我们一开始介绍的《谢谢你迟到》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他就有经典的“戴尔防范理论”和“金色m理论”。后者应该改名叫“金拱门”理论了。可他有没有预测到连戴尔本身都可能从主要市场上消失呢?还有,当一个国家“富裕”到人人都能吃上低价快餐的时候,更可能的情况不是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而是会像“生活在水里的鱼”一样,早就感觉不到。更多的开始惦记什么时候能吃米其林。别忘了战争最是出于成本收益考虑的。
国际制度和平论:这一派的观点是,不正义战争会引发国际谴责。在舆论压力之下国家不会发动战争。
的确都是太天真的想法。但作者说到,美国人基本上都是这么天真的乐观主义者。
和自由主义相比,现实主义者则悲观的多:认为所谓的世界和平只能是个美好的幻象。
一个人遇到危险可以报警,那一个国家要是遇到威胁,该拨打哪个号码求救呢?全球化的时代,合作交流一定能带来经济增长吗?不要忘了,商业市场永远有赢家和输家。一个企业能廉价外包,就意味着国内这部分的雇员会失业。资本的本性都是逐利的,资本的流通往往比人的流动更自由更迅速。
2. 一山,二虎?
作者既然说美国人都是乐观主义者,那为什么认为未来中美必有冲突,甚至发达战争呢?
经济学里最基础的分析框架其实还不是成本收益分析,我们想想为什么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因为东西不够。
资源是有限的,位置是有限,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竞争,让我们不得不总是在权衡,对比,所以纠结。当你的学习成绩还是中等时,你考虑和对标的可能是班里的前三名。但如果你晋升为全班第一呢?你就必须警惕的看着周围旁边可能的对手。我们在《优秀的绵羊》里讲过,当其他孩子有10个证书的时候,你就必须至少拥有11个。这是一个水涨船高,永无休止的博弈竞争过程。
我们知道在19世纪后期,英国在推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采取单边的税收减让,发明了最惠国待遇条款。可是在早期贸易中英国并不是这样做的。作者在书里举了1651年出台的《航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所有进口到英国的货物,要么用英国船只,要么以货物原产国的船舶运送。” 这明明就是个损人不利己的招儿,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管怎样,都会造成本国的损失。但亚当·斯密却说,这是“英国所有商业法规中最明智的一个”。
因为这个法案是专门针对荷兰的。荷兰自己不生产货物,它只是全球贸易的中转站。《航海法案》就是为了打击荷兰的航运业,削弱其全球贸易中心的地位。除了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更重要是在17世纪中期,荷兰是“唯一能危及英国安全的海上强国”。
那么当你成为了全部第一的时候,你的策略会是怎样的呢?第一是合理的保持。局部第一已经带来了荣誉和其他可能的好处(推荐,更多交流机会)。也许出于好胜也可以拼更多更广范围的第一。但那意味着一定要耗用更多的精力。
第二,继续增加自己的资源和成绩。优势也有“集聚效应”,你拥有的成绩越好,好资源越会趋向于你。这个很好理解。
第三,必须拥有一件终极的必杀武器。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国。你看看大国(美国)的目标:1. 地区霸权。幸好有大洋相隔,谁也不可能真的称霸全球。跨过大海同时海陆进攻太冒险,坐实一个山头,当个区域性霸主就挺好的。2. 增加财富,美国真正的崛起就是二战期间生产力的大幅提高所致。3. 建立强大的陆军。这个说法争议比较大,传统有陆权论和海权论的相争,现在又有空军和信息战的说法。但至少作者认为,地面力量还是世界范围内军事力量的主导。4. 还有一件必杀器:“超过对手的核优势”。最后一个很容易让人忽视重点所在,由于国家之间的博弈,重要的不是拥有核武器,而是拥有比对手更多更强的核武器。
书里还讲了九条大国的生存策略,比如讹诈,诱捕,均势与制衡,绥靖等等,很多与兵法有相通之处。这里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列举。
如何能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信任呢?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职场,越是拔尖的之间明争暗斗越激烈。反而成绩之间有一定差距,职位和部门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人,越容易结为真诚以待的朋友。我们之前讲过“胆小鬼博弈”和“绑住自己的手”博弈,本质是为了增加信任,就要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我国自古也有“联姻”、“和亲”的策略,也是一种投入“沉没成本”,换取信任的方式,你看现在是不是仍能找到这些影子。
但我们同时也不要忘了, 信任不仅仅难以建立,更难的是维护。
如果你对大国霸权感兴趣,推荐你读一下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的著作《全球政治中的长周期》(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他提出了“霸权周期论”。同时推荐你了解一下著名的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他提出霸权稳定论:是说在国际体系中,需要由一个霸权国家来提供公共产品,稳定和协调国际秩序。
3. 小两口,小冤家
这本书的修订版里专门有一章(第十章)讲到中美关系,但作者的想法比较激进。我们不要忘了美国自成立之初就一直是奉行孤立主义。特朗普上台也更多是从商人的角度,用利益驱动行为。最后会不会真的像作者预言的那样“中美必有一战”,可能对历史的总结多过对未来的预测。很多时候闹别扭不一定是你死我活,更多是不玩了走人而已。
果大去年写过一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文章,但总觉得点评时事还不不太符合我这个“闲云野鹤”的人设。政治是非常复杂高深的,有兴趣去研究学习是一回事,但最好还是保持谦卑的心态,多看多听,多分析。少说少论,少起哄。
自由主义是天真可爱的,他们认为一国就像一个人一样,有善恶之分。善良的国家不打仗,善良的民族不欺负其他国家。可当一个人(国家)即本性善良,同时又变得很强大呢?它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要去管理和插手别人的事物。
你想想身边那些特别喜欢“控制”和“管人”的人,是不是也同样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你其实并不怎么需要,甚至不怎么喜欢的事情呢?
还有,现实主义是分为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你想想其实是不是人的性格也更接近这种分法,有人是防御性人格,有人是进攻型人格。了解这些,有没有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更聪明的与其他人相处呢?
通识精读39
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罗伯特杰维斯,《系统效应;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
3. 马丁.雅克,《大国雄心》。
4. 波波罗,《孤独的帝国》。
5. 雷蒙德·F·史密斯,《罗盘与方向标》。
6. 布鲁斯阿克曼,《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
7. 亚当·霍赫希尔德,《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
8. 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9. 徐弃郁,《帝国定型》。
10. 沙希利浦洛基,《大国的崩溃》。
11. 萨道义,《明治维新亲历记》。
12. 加特勒马丁利,《无敌舰队》。
13. 《用经济思维看懂世界格局》。
14. 乔治凯南,《凯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