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健康的亲密关系

2018-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bigbigivy

        晚上,老公请同事在家吃饭。席间与他同事,一个小自己十几岁的年轻人聊起来。对方说起与大学恋爱5年的女友分手后又复合的事情,又闲聊起一些恋人相处的细节。他的女友在华为工作,工作压力非常大,各种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对方有时候难免会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到两人的相处当中,从而产生一些情绪冲突。他也非常希望自己和女友能一起成长起来,让工作和生活都朝着更加阳光灿烂的方向发展。

        听到这些,我脑海中分明地想起了自己和老公在一起生活的头几年时光。情绪与争吵是那时经常控制不住去使用的生活调味料,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吃得多了,无限腻烦。如今想来,对那段岁月并无悔恨,也没有责备,更多的可能是对于当年青涩的彼此的一种理解,以及对于现在身心成长以后,可以不再受那种情绪折磨的欣慰吧。

        我们这一代人,绝大部分都是在父母忙碌追求物质温饱,无暇照顾我们的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你有幸遇到一对懂你、用心陪伴你成长的父母,那你真的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可惜的是,这样好运的人真是太少了。

        现在,心理学已经证明,一个人童年的0-6岁是建构一生的安全感和健全人格的最重要年龄阶段,而此后,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只是被潜意识于无形中围绕着这一生命初始阶段与养育者所建构好的互动模式不断的重复着。而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没有条件学习这些,他们不懂得这些,他们错失了我们最为宝贵的人生头6年,也因此,许多人或多或少的都处在缺爱的状态中。

       爱是什么?爱是深深的看见与接纳。看见你是一个充满生机、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接纳你作为一个孩子会犯错,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想法,允许你做你自己热爱的事情,允许你和父母期待的不一样,允许你不用去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你只是你自己,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而这些,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我们从小被父母以他们所认为的“为你好”管教着,我们被要求做个好孩子,被要求听话...,总之,我们必须按照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去做,不然我们就是不好的,不值得爱的,我们轻则被责骂,重则被恶打,一边打骂,一边告诉你“我是为了你好”。这也是许多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最主要原因,因为“我”终于有力量来反抗你,有力量来反对你所说的“为我好”了。

       对一个孩子来说,接受到这样的养育方式,心中是无法积攒起足够的爱来的。当他长大,他会发现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恋人,他都很缺乏真正发自内心的那种爱护对方,关心对方,接纳对方的能力。因为他自己内心那个“存爱罐”都还没装满,他又怎么有多余的爱来分给别人呢。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化身为童年那个没有得到足够爱的婴儿去索取别人的爱。

        婴儿的特点是什么呢,简单说,叫做“全能自恋”,饿了,困了,尿了...,随时随地,想哭就哭,你必须立刻来满足我,不然,我就哭给你看,我是世界的中心,我是宇宙的中心,你们都得围着我转。对比一下我们成年人在恋爱中的情景,是否有几分相似呢?我换了个新发型,一件新衣服,你得说我漂亮;我一个信息过来,你必须立刻回;过一个节日,你必须给我买礼物...,否则就生气,就算是生气了,你还得来哄我,不然气上加气,因为我就是宇宙的中心,我是你的中心,你得像妈妈围着婴儿转那样,围着我转。

       在恋爱初期,你的这一宇宙中心的想法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的,无怪乎恋爱是那样的甜蜜而充满激情。可是,时间久了,关系稳定了,两个人如胶似漆的那个阶段过去了,生活回归平淡之时,你的这个想法很可能成为你们关系的噩梦。

       想想,你找的是老公/老婆,还是妈妈呢?是啊,我们对爱的渴望,对爱的匮乏,让我们不自觉的把恋爱对象投射成了妈妈。我们成年了,可是我们的心智还停留在1岁,甚至更小。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著作《巨婴国》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成人的心理年龄,得出我们中国人的心理年龄基本不超过6个月。虽然这样的描述有些夸张,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真实不虚。

       亲爱的你,我说这些并非要你去责怪父母没有给到你完美的童年,因为他们的童年比你更悲惨。如果你同意“一个人无法给出他没有的东西”这个观点,你会理解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又怎么会给到我们真正的爱呢?所以,现在重要的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让我们走出童年带给我们的那些已经不再合适我们的心理模式,获得更加健康的亲密关系呢?分享几个切身经验:)

1. 一定不要在心里预设条件

      记得自己曾经有一个非常要命的心理模式,就是预设条件。一次男朋友说很想念自己,于是约好去他住处碰面,一路上我一直期待着他来站台上接自己,给自己一个惊喜,心底还认定他既然说很想念自己,就应该来接我啊。可是当自己预设的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应该”没有实现时,那种落差立刻转化为了一种失落和悲伤,释放出去成了愤怒,认定他根本就没把自己放在心上,根本就不够爱我。可想而知,美好的约会变成了一个一触即破的泡影。

      如果你有“他应该...,否则他就是不爱我”这样一种条件预设,那么你们的关系一定会出现很多冲突,因为你分明不是在享受恋爱,你是在不断的收集证据,证明他不爱我!而这会让一个爱你的人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如果你不能走出这个思维模式的话,最终也一定会让你验证出“他不爱我”的结果。

  2. 及时的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愿望

      当我在一次次的预设条件换来无限失落后,我学会了及时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愿望,是啊,为什么要傻傻的预设一个陷阱让对方跳进来呢?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呀,那就直接告诉他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吧。

—  从远方回来,“你能不能来接我啊?”

—  快过生日了,与其事后抱怨他没送礼物,不如直接告诉他,“我很想要一个包包”。于他,少了一份不送礼物被抱怨的忐忑,而自己也获得了满足;

—  忙活一天,买菜做饭打扫,吃完饭,期待对方帮忙洗碗,不在心里预设他应该为我分担,应该主动洗碗,而是直接告诉他,“可以帮忙洗碗吗”;

        当自己走出那种不恰当的心理模式,认定自己和对方都值得得到更好的对待时,我发现我们彼此都更加的体贴和照顾对方了。

3. 少一些指责和抱怨,多表达一些情绪感受

        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批评教育让我们学会了向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指责和抱怨。这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干的事情。我们太缺乏自我满足的能力,总是希望别人来满足自己,当得不到满足时就指责抱怨;我们太害怕犯错,害怕失控,于是在对方犯错时,事情失控时,就指责和批评。这样的表达方式常常让我们升起无法抑制的愤怒,陷入无止境的争吵之中,有时甚至给我们的关系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痕。

        其实,指责和抱怨者有些像我们的父母,而那个被指责和抱怨,并升起无限愤怒的人就是我们内在那个没有得到足够爱的孩子,我们的童年不但没有帮助我们形成稳定安全的自我,也没有教会我们正确的表达爱的方式。

       指责和抱怨的背后是什么呢?是我们小时候犯错不被接纳后形成的苛求完美的态度。是犯错和失控时,让我们链接起来的童年的那种不被接纳的记忆和感受,于是我们很自然的又把这种童年的模式带到了我们的成年生活中。

       试试转变一种方式,通过表达情绪感受来传达给对方自己的态度吧!

      代替“你总是不关心我”;“你老是这样,什么时候回家也不打个招呼”,...,告诉他“你这样做,我真的很难过”;“我多么希望你可以在我工作忙,累的时候陪陪我,关心一下我”,“你那么晚没有回来让我很担心,以后可以提前打个招呼吗?”...

       是的,把“你总是,你老是”这样的句子改成“我”开头,“我感觉...,我希望...,我很担心,我很难过,我很不舒服...”

     试着观想一下,用“你”开头和用“我”开头这样两个不同的句式,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并在下一次出现矛盾时,学着使用它,你会看见它的魔力,见证自己的成长。

        成长,就是要在关系中消融一部分自我,少一些执着,不再有那么多的我认为怎样就非得怎样,我说的你都得同意,我是宇宙的中心,别人都得认同自己,满足自己。

       成长,意味着对自己深深的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成长,意味着一种孤独,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时时刻刻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自己;

       成长,意味着做一个有能力爱自己而不是向别人索取爱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