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丁小分队系列亲子教育我们的孩子

豆丁小分队系列11:孩子们的自尊心

2017-06-29  本文已影响84人  心灵育儿妈妈

孩子们什么时候开始说悄悄话呢?

这群中班的孩子越来越爱咬耳朵了,我很好奇他们会悄悄地说些什么,于是我问他们:“你们到底在说什么?我这一打听,孩子们有时会更加兴奋,有时像没有这回事一样不理会我。

不过孩子们也会和我说一些悄悄话,大致的内容是:“我们等一会儿再去”;“后面有一只很大的狗,它跟着我们走”;“我要尿尿了”;“他又说谎了”诸如之类的。

有些话大声说出来也可以的。为什么现在就悄悄说了呢?悄悄话到底是模仿、还是自尊心或者内在的一些自我概念的作用?其实也是一个蛮有意思的课题。

这个时期,孩子的自尊心在慢慢地建立了。这是一颗需要我们保护的珍宝,也需要我们一点点地经营。 有人说:“自尊心是人类灵魂的杠杆。”杠杆这个词用好形象,它确实是一股力,撬起孩子们向未来前进的动力。

悄悄说,好商量

孩子们说悄悄话的现象让我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豆豆一起回家,他忽然和我聊到一件事。他说:"妈妈,今天你做错了一件事。“

我不明白是是怎么回事,便问他。他说:“你今天骂我了。”

哦,孩子不希望妈妈骂他。

于是我问他:“那要是你做错了事情,我该怎么办呢?”

他想了一会儿,说:“你可以悄悄地告诉我。”

分享点:

悄悄话在孩子们之间流行,其实也可以用在亲子关系上。在一些特殊时刻,比如:大人和孩子发生僵持时,或者孩子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可以用悄悄话的形式缓解一下局面。

比如在公共场合时,很多家长因为无计可施而对孩子大发雷霆。这个时候,不如悄悄地说,就算是相同的话,大声说和悄悄说对孩子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大人自己也能有个台阶下,不至于大人因为面子上过不去而节外生枝。

如果孩子之间有冲突,大人插手太多有时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太多启发,干涉过多还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不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现场时,家长不插手,而是悄悄地告诉他可以怎么做,或者让他意识到家长的关注,也可以给孩子一些力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呢。

在我的实践里,悄悄话确实是更加能够赢得孩子的配合。我也发现,很多细心地家长都在使用悄悄话。有时候我也会看见丁丁爸爸会和丁丁说悄悄话。是认识到悄悄话的威力了呢!

大拇指给谁?

在校车上,我给一群小伙伴出谜语题。丁丁说:“我知道(答案)。”

我们问他答案,他不说,我说:好,如果今天谁可以说出来,我给就TA加一分。“

丁丁犹豫了一下,可能考虑到这个一分没啥特别的意义,还是闭上嘴巴,看着其他的小朋友,保持神秘地微笑。

其他的小朋友七嘴八舌的猜起来了。

我换了个说法:“大家再仔细想想,谁知道答案我给TA大拇指。我要看看今天的大拇指会给哪一个小朋友。”

我伸出大拇指,正准备在他们面前转圈,丁丁条件反射似的说出来他的答案。

虽然有点不大准,但是已经到了点上。因为他的启发,其他的小朋友也一下子找到了答案。那么,丁丁就是猜对答案的功臣了,我把大拇指给了他,而这个大拇指呢,就是激发他表达出来的功臣呢。

是不是在幼儿园老师经常用大拇指?小朋友们一看见小拇指都是一种动心的表情。我也把大拇指用在识字课堂上,比如说:“我看我的大拇指给谁?看哪个小朋友坐的最好。“大拇指一出,就像一个约定,小朋友装了自动发条似地回归到小手放平,小腰挺直的模样。

提醒点:

大拇指里藏着的秘密应该就是鼓励和标准。

孩子们喜欢说悄悄话,悄悄话是他们自己的世界。喜欢大拇指,大拇指是他们和大人链接的世界。

孩子们希望大人所给予的环境既有鼓励也有标准。在这里两个提醒点:

一是提醒鼓励比奖励更重要,因为奖励是一个物体,它一般都是吸引孩子的东西,奖励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奖励品,而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肯定,鼓励是直接对他所做的行为给予反馈;

二是提醒在给予大拇指时,把标准一起说出来,大拇指给“小手小脚”放好的人,大拇指给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礼品的人,大拇指给没有放弃的人。

另外,

家长伸出带着压力的大拇指的话,孩子们是不接受的,

家长伸出带着情绪的大拇指也会让孩子抵触。

所以,一颗欣赏的心配一只伸出来的大拇指。

“我会,我也会”

如果你问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会不会……。”

他们几乎不大关注“会”后面的宾语是什么,便急于在“会”和“不会”之间作出选择。当然,他们选择的大多数都是“会”。

有的胆汁质和多血质偏多的孩子,你问他:“你会不会造宇宙飞船?”他可能认为这个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还是回答:“会!”

抑郁质或者粘液质的孩子好一点。只是好几个小孩子在一起时,不管什么气质类型的孩子,一看见别的孩子说“会”时那争先恐后的兴奋模样,他们不管“会“还是“不会”,都差不多觉得自己也“会”了。孩子们的这种在环境中争先恐后的状况似乎要坚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和大脑皮层的发育有关吧:)。

我在和小朋友一起玩认字游戏时,我问孩子们:"你们学会了没?“

孩子齐声回答:“会。”

一片祥和。

好,那我们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们哦!遇到了真实的情况,会的就是会,不会的就是不会。

或者有家长会觉得这个孩子不切实际,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孩子说:“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会的就不要说会”。

其实,这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表达一个信息:我愿意会。也就是孩子通过“会”的回答,把关注点集中于此,也愿意在此中学习。

和大人不同的是,孩子们说“会”,不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看。

成年人或者年龄再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他被别人发现自己“不会”时,会有一种羞耻感,以至于不敢轻易说“自己会”。

小孩子说“会”,我倒是看到有一种在“会”中学习的感觉。比如:“孩子说我会了。” 你问TA,其实TA不会,但是会很认真地听你说,似乎在等待着学习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在感觉“不会”时有强烈的羞耻感,TA敏感的自尊心发挥作用了,可能有大人给过TA有点偏向性的教导,比如教导TA“会”就是棒,"不会就"是笨之类。

此时,如果你看过这篇文章,请你为孩子的将来考虑,为TA 的自尊心考虑,帮助孩子把“会不会”转化为一个纯学习的问题。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我相信,你只要再认真一点,你可以学会!”

在这里,我从自尊的角度上再多说一点。

什么是自尊?来点专业的解释吧: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它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心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变成自卑。

自尊心比其他的羞怯或者信任之类的品质要复杂一点。因为它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又涉及到了他人对自己的承认。两者奇妙地互动着。孩子会体验到一个个的矛盾,比如:他们希望获得自己的利益,同时又希望获得友谊;他希望大人能够认同他们,也希望能够指导他们。

衡量自尊的公式之一是:个人所获得的成就/个人对自己的期望。要强调地这是一个比例。

如果个人获得更多的成就(孩子主要通过操作和游戏中的想象获得),TA的自尊感会相对高点,不过如果TA 对自己产生了更高的期待,这个自尊感又会被拉低。

按照这个公式,帮助孩子获得适当自尊心的基本路径就是,

给低自尊的孩子,更多在行动帮助其获得成就,一点点的小进步也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或者告诉他你只要达到什么目标就是胜利,把任务化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而不只是不明确地期待。

给高自尊的孩子,增加他的韧性,用更长远的目标激发其动力;增加表扬的难度,让TA感觉表扬来自不易。

要注意的是“你真棒”这样的话,其实是在拉低孩子的自尊,因为孩子会从中无形中给予自己过多的期待:我是棒的,我不能差。表扬孩子,重点要放在自尊的分子上,对,肯定他的行为和所获得的成就。

注意点:

在吃的食物方面,糖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那么在心理健康方面,“会”就是孩子们的养料,自尊就是心理的糖,不多不少,刚刚好

祝愿孩子借用自尊的力量,为未来的生活开启美好的大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