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钢琴,爱音乐。

你是学琴,还是学考级?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95人  喵老师笔记
能以低姿态,去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是钢琴老师行走职场的正确姿态。

许多钢琴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都很纠结。

在我们公众号的后台,经常会收到来自各位钢琴老师的抱怨和咨询,有很多都与如何跟家长们斗智斗勇有关,让老师们纠结不已。例如:有“我一个学生家长要求孩子疯狂跳级,才考过四级,就要报九级,我该怎么办啊”这种考级派的,或者走向另一个反面“我刚跟家长提了一句考级,家长就说我糊弄孩子,好几个月就那几首曲子,没有新东西,教教考级简单得要死,还收那么多课时费”这种反考级派。

这些年,一有朋友同事给我介绍新学生来学钢琴,我见到家长之后,总是会问一个问题:“你是希望孩子学钢琴,还是学考级?”

家长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直接蒙圈了:诶?我不就是送孩子来学钢琴的嘛?但是考级也要考啊。诶?那到底是学钢琴?还是学考级?

其实,我这句话只是在询问家长的需求。这个时候,通过家长的回答就能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家长送孩子学琴的心态了。

所以,有的家长说学钢琴,有的家长说要考级,有的则询问学钢琴和学考级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等等。

我之所以现在能够心平气和地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因为,在经历前些年被各式各样急功近利的家长的折腾之后,我学乖了,也开始思考自身如何定位,与如何帮助有不同需求的家长实现目标的问题。

和当年的我一样,许多钢琴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都会在责任心与服务心之间煎熬,在自我认同感与满足家长需求之间摇摆不定。

钢琴老师的责任心,就是这位老师发自内心地想要将每一孩子教好,希望他们能够学到正确弹琴手法和技术,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能从弹琴的过程中学到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好好地打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钢琴老师的服务心,则是这位老师要尽可能地满足客户——也就是家长和学生——对学琴成果的要求,并根据最终目标制定合理的教练路径。例如,家长要求考级,并要求大跨度地跳级,老师为了生计为了赚钱,就不得不用一整年的时间来反复地磨那几首考级的曲子。有些孩子原本只有五六级的水平,硬是要跳到十级,识谱都识不下来。于是老师只好一个音一个音的教识谱、教指法,然后一遍接一遍地练同样的曲子,直到全部背熟了,去参加考级。

有些老师就是在这样的责任心和服务心之间纠结不定,一方面十分清楚盲目追求考级的危害,一方面又不得不教考级。

这些老师为什么会纠结呢?是因为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擅自将自己放到了一个能够被称之为“教师”的道德高点上,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地位。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没有认清这一点:钢琴老师,虽然称呼为“老师”,但并不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个群体属于私人特长家教的范畴,只不过提供这个领域的专业的服务,并不承担教育的作用。

教书育人,是个很大很沉重的词,非大家大师所能担当得起。同时,教育不仅仅是去学校里上学,学些技能那样简单,还包含了教养或者说是人格培养的部分。学习弹钢琴这个过程,重点在于对各种演奏技巧的学习,有些孩子能够从这个过程中激发出对音乐的理解,并转化为人格的一部分,而有些孩子则不能。这种对音乐的理解转化为人格的过程必须要靠孩子自身的领悟和不断的钻研才能达到,且不同的人,理解和领悟都不相同,是要靠孩子内部吸收,而不是靠老师外部说教的。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数学,各种运算的技能,凡是上过学的人都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体会逻辑性思维能力的美感的。

更大程度上,私人钢琴学习,属于服务行业。家长请什么样的钢琴老师来辅导孩子弹琴,和请什么样的保姆来家里打扫卫生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在双方互相满意的情况下,服务的合约才能持续,只要其中有一方不满意,就可以解除合约,另寻新人。如果家人对目前的这个保姆不满意,觉得打扫卫生不到位不合格,可以与其解除合约,另聘一位新的保姆;若是保姆不愿意再为这个家庭服务,也可以主动提出辞职。同样地,家长若是觉得目前的这位钢琴老师已经不再适合教自己的孩子弹琴,当然可以与其解除合约;若是钢琴老师不想再继续教目前的这个孩子,也可以提出辞职。

因此,钢琴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每周上课的约定,其实质一种双向的契约,一方提供,或者更直白地称之为出卖弹钢琴的教练服务,另一方支付金钱来购买这种服务。钢琴老师就像是提供教学服务商品的厂家,而家长和学生则是购买这些商品的消费者。说到底,就是“买”与“卖”的关系。无论是老师能不能招得到学生,还是学生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老师,无论是每节课的单节课时费,还是每周上课的频率,都是靠市场来调节的,而不是靠所谓“教书育人”的道德。

这就是钢琴老师作为私人定制服务的提供者,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的教师之间的最明显的区别。

就在我们的钢琴老师们还在纠结所谓的“教育”问题时,各位家长们早就已经清晰地认识了这种“厂家与消费者”关系的实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家长若是想给孩子换老师,他们给出的理由往往不是老师没有教育的魅力,也不是老师没有帮助孩子成长,而是这个老师水平差、这个老师学费贵、这个老师性价比低、这个老师不能满足我希望孩子跳级考级的需求、这个老师上课拖延时间拖延进度糊弄人,等等。

这些理由的着眼点都在一个字——“钱”上。这就说明,大多数家长为孩子花大价钱的学费请钢琴老师,目的是为了收获与高额支出相对等的服务质量,这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在家长眼里,一个钢琴老师由于自身业务水平不专业而导致的孩子进度拖延、弹琴进步慢,和一个保姆使用了腐蚀性的清洁剂毁掉了高级大理石台面的问题性质是一样的。就如同没有哪个家庭会指望一个外来的保姆能够为家庭带来温暖一样,也没有哪个家长会指望每周短短的一节钢琴课会给孩子带来全面的人格上的成长。因此,家长们衡量钢琴课和钢琴老师的好坏,标准十分简单,那就是我的孩子有没有学会演奏钢琴这项技能、能不能通过考级或其他可量化的标准、能不能为孩子的升学增加光彩、能不能满足家长的虚荣心,等等。

所以,对那些用“教书育人”这样的大高帽子来粉饰自己,将自己武装到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俯视学生与家长的钢琴老师们,我只想说:你们想多了。

每个钢琴老师,就像是一个一个的提供教学服务产品的厂家,那么,如何宣传自己、如何多招学生,就变得和一个厂家如何运营自己的产品、如何搞营销一样容易理解了。同样地,家长作为消费者,为孩子购买教学产品,也理所当然地要货比三家,一个不行就换另一个。

这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是学琴,还是学考级”的出处。

既然钢琴老师们是厂家,就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要有不同的服务类型和应对方法。这时就要体现出钢琴老师的职业化水平了。所谓的职业化,并不是说一个钢琴老师是不是整天喊着要“全、精、钻”地学钢琴的口号,也不是看有没有钢琴家一般的精湛的演奏技巧,而是看TA能不能像一位专业化的教练一样,帮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而一个钢琴老师走向职业化的过程,就是卸下光鲜的伪装,舍弃那无所谓的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似的姿态,以一个平和的低姿态,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用专业技能去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过程,为懵懂的孩子和家长拓展眼界,并将选择权交到他们手上,这才是钢琴老师们行走职场的正确姿势。

针对想要孩子考级的家长,钢琴老师就要提前做好考级的安排,包括距离考级还有多长的准备时间,孩子目前的水平如何,要不要大跨度跳级,这种大跳级孩子会不会过于辛苦,跳到哪一级孩子通过的可能性更大,孩子还欠缺什么技术,要怎样改正和补充等等,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通过考级。通过考级之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合约可能解除,也可能继续,这就好比一位运动员在结束了一个赛季的比赛之后,可以选择与目前的教练一道,继续挑战下一个赛季,也可以选择退役或更换教练。

针对想要孩子全面学习钢琴的家长,钢琴老师则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如果一位钢琴老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不达到一定程度,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地、系统性地教授学生多种多样的演奏技巧的,也不能准确而简练地用语言和示范向学生展示某种技术,更不能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这种情况下的职业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钻研和向他人传授知识的技巧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弹得好,还要教得好”。这也是大多数钢琴老师日常工作的常态。因为很有可能每个孩子的进度和演奏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钢琴老师每周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备课和选曲上。

针对自己也模糊不清、对学琴和考级都不太了解的家长,钢琴老师们要耐心地讲解学琴和考级的全过程,首先要帮助家长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样才能有助于家长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判断。

一个专业化的服务,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而良好的用户体验,则能带来潜在的流量。在每单节课时费基本固定为市场价的今天,钢琴老师要想增加收入,干得也就是所谓“跑流量”的工作,即增加招生人数,说白了就是靠跑量来赚点辛苦钱。

但这无所谓,赚钱辛苦,却不可耻。

那么,各位同仁们,面对“你是学琴,还是学考级”这个问题,你准备好职业化的答案了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