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最屈辱的爱国者
“天下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签在这卖国条约上,就是千古骂名啊!你还年轻,路还长着呢!还是让老臣来签吧。”这是在《辛丑条约》谈判结束后李鸿章对庆亲王奕劻说的几句话。话声刚落,李鸿章就在卖国条约上又一次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李鸿章1895年在日本春帆楼,大清帝国的全权代表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唇枪舌剑。但是谈判桌之外的战场上,大清早已经大败亏输,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不对等的谈判,李鸿章的压力可想而知。当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回驿馆途中,一名日本男子突然向他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日本人的报复行为并没有击垮这位老人,三天后,李鸿章头裹白纱布,又坐在谈判桌前。世界舆论哗然,开始谴责日本。舆论压力下,伊藤博文主动提出减少赔款一亿两白银。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已是疲惫不堪,在谈判桌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他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被伊藤博文言辞拒绝。李鸿章又还价:“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最后,无奈的李鸿章甚至说:“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等到的还是拒绝。弱国无外交,李鸿章放下了全部的尊严,只想为中国省一点银子。从《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这屈辱他铭记于心。大家只看到李鸿章的“卖国”,却不曾看到他的艰难无助!回国后,朝野上下,骂声一片,“叛国者秦桧,卖国者李鸿章”。这其中的辛酸无奈,又能向谁述说。
签订《辛丑条约》1900年,慈禧太后发布诏书对西方11个国家宣战,亘古未有。但是老太后倚重的所谓义和团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军队面前不堪一击,结果只会是惨败。慈禧太后仓皇带着光绪皇帝化装逃往西安,在路上,老太后想起了李鸿章,只有他才能挽救大清王朝,只有李鸿章才能让这个国家免于灭亡。
李鸿章到达北京,看到此时的北京几乎沦为焦土,洋人纵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根本不是所谓的议和或者谈判,倒是羊入虎口,鱼肉和刀俎谈判。八国联军谈判靠的是实力,李鸿章只能靠红口白牙和辩驳。终于,李鸿章病倒了,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已经开始咳血,身体也日渐消瘦。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了。他唯一的心愿就只剩下尽快结束这个漫长的谈判。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7日,这位被赞誉为“东方俾斯麦”的大清相国生命走到了尽头。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到朝廷,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影视剧中的李鸿章清廷给李鸿章的谥号是文忠两字,李鸿章一生,书生点兵,创办淮军协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剿灭捻军之乱,之后一手策动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但是战争的失败,他经手的不平等条约让大多数国人对他戟指怒骂。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敌人伊藤博文给了他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