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场与回忆场同频共振
走进常春藤剧场前,我丝毫不知道要看怎样一部电影;走出剧场时,我们几位八零后的女老师已经哭得形象全失。是的,导演张栾,这个名字我过去从来都没有听过,但他的这部电影《老师.好》,却打动了我。整部电影就像一个磁场,与我们自带的回忆场发生着同频共振的碰撞。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在一个县城中学的一个并不优秀的班级三年中学的故事。班主任苗宛秋和他的一群三班的孩子们,从彼此的对抗,到彼此的在乎,再到彼此的分离,故事并非英雄的旅程,处处都是生活的琐碎,却最终留下了平凡而动人的故事。三班,一个平凡而大众的普通的称号,成了一个永远不缺故事的集体,在这里,老师改变了一些孩子的梦想,班级成了大家永远而共同的回忆。这个“大家”,已经不单指剧中人,所有经历过高考岁月,甚至所有经历过奋斗岁月终将别离的班级,都从中读到了自己的过去,读到了回忆的悲欢爱怨。
很大程度上,这都要归功于电影里边的音乐和画面,他们共同营造的电影场在对我们的回忆不断地挖掘与召唤。
墙上的女星照片先说说音乐。这部影片中用了许多完全属于八零后的音乐做插曲。怀旧的歌曲总在不经意之间响起来,敲动我们的耳膜,唤醒我们的回忆。
电影的前半部分都是活泼甚至有些搞笑的,所以导演在选取音乐时既注重时代特征,又注意氛围营造。比如《吉米,来吧》这首歌,第一次出现时,是几个学生在舞厅跳舞时的舞曲,再次出现时是建设在老师办公室为了转移苗老师注意力,跳起来的霹雳舞配乐,一首歌加上一些夸张的时代舞动作,再加一个可笑的不良动机,看来真是忍俊不禁。还有一首唱红八十年代的《阿里巴巴》青年广场舞,让两个喜爱舞蹈的学生产生了对录音机的渴望,进而努力挣钱,最后不惜把录音机卖掉为昊子捐款。这首歌的加入就已不再是单纯地幽默搞笑了。当然,随着岁月流逝,《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全班的大合唱歌曲,更代表着勃发的青春与流逝的时间,尤其是在音乐几个男生并肩&着汽水往前走,颇有当年《年轮》的画风。
浓浓的腮红音乐格调的变化大概是从《让世界充满爱》开始的。某天,洛小乙用调虎离山计策把老苗的自行车绑在旗杆上,到办公室偷取他和安静的合照,配乐却是《让世界充满爱》,“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画面从篮球场上苗老师对着自行车的仰望,到教室窗口学生们共同的凝望,到办公室里洛小乙对着照片的陶醉,再到医院里刘昊躺在病床上的宁静,一首似乎并不属于这样一件事情格调的音乐,再加上王海的旁白,还是把人不知不觉就带入到这样一个集体温暖的场。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穿插着的苗老师的青春回忆,当年同是高中生的苗宛秋,在迷茫时吹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口琴曲,曲声凄婉,悠扬渺远。
电影里还有一些我们难以注意到的音乐,比如王海顶着“大”字茶缸蹲马步时活泼的背景音乐,颇有反讽意味;洛小乙回校时,安静把洗干净的帆布书包给小乙时,从沉重到温馨的音乐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洛小艺爷爷摔伤时,苗老师骑车追赶洛小艺并带着洛小艺直奔医院的音乐,急促又紧凑,让观众的心也不自觉地升到嗓子眼儿,替片中人物捏着一把汗。三班最后一次的文艺比赛,本是用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配乐的健美操,前半节都是原滋原味的费翔味道,活泼有力,寓示着孩子们的团结与活力,在中间穿插了苗老师独自留守教室、回忆不断的画面后,费翔的声音被轻音乐掩盖,节奏变慢,满满都是忧伤。
录音机除此之外,电影中也有许多极富时代色彩的画面。
最典型的是穿着。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一件简单的衬衣,加上一条老式长裤,显不出身材,看不出时髦。而班级里的关婷婷和李海燕,明显是家庭条件更好一些的,所以从她们的身上,最能看到八十年代的流行风味。从第一节课开始,李海燕的一头卷发就是八十年代流行女性的标配;关婷婷的口红也是新鲜事物,包括刘昊给他们贩卖蛤蟆镜、袜子被称作“投机倒把”也具有时代特色。关婷婷平时的衣服不同于一般女孩子,有时是背带长裙,有时是带着蝴蝶领结的衬衣配一条半身长裙——好吧,这样的衣服好像更符合我们在九零年代的款式,我的小学五六年级正是这样着装过来的,两边衣领各有一根长飘带,扣好衣服后,两条带子挽成一个蝴蝶结,这就是那时的时髦了。李海燕的头发从卷发变成直发后,常常是梳着两条辫子,两条辫子再分别折回去,扎个蝴蝶结,这样的发型,现在只能从小姑娘那里看到了,而在当时的少女之中却是一时盛行。另外,还有对情节起到一点推动作用的一双旅游鞋,也是当时的流行事物。当然,除了美美的少女心之外,还有很典型的八十年代穿着,比如吴京客串的一位体育老师,身着一身绿色的运动服,衣服上两个大大的白色的“中国”二字,就让我总想起小时候妈妈的一身蓝色运动服,上边还有她打篮球的队员号码——5号。这些衣着,对于八零后成长的人而言,真是满满回忆杀。
交押金的汽水除了衣着,在很多生活的细节方面,导演也在着力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八十年代。比如合唱比赛时,不管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脸上都涂满了浓浓的腮红;比如安静第一次到老师办公室时,墙面上贴的时髦女星日历画,端庄大方的笑;比如那个时候的小商店,店里从零食、文具、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柜台上总放着一个塑料罐,里边装满彩色的糖果。还有郭建设和蒋文明心心念念的录音机,特别容易绞带的磁带,不也是我们曾经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吗?忘不了的还有苗老师的瓷缸,除了有个特殊的“奖”字,其他都是平民特色——白色是太普通的颜色,还有更多带着花纹的瓷缸,发生着更多的故事,就在那个遥远的八零年代。当然,还有片中处处做道具点缀的汽水,好像那时买一瓶还要交瓶子押金的吧。如果再细心一点,或许还能看到蒋文明吃的津津有味的“无花果”的萝卜丝零食。
可圈可点的细节画面很多,虽然也有不太让人满意的镜头,但导演为了还原观众心目中那段美好时光,始终把暖黄复古色系作为主色调,颜色加道具,加布景,就构成了一个卷人回忆的电影场。
电影场与回忆场同频共振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当老狼和小柯的片尾曲《谁》响起时,从影片中的毕业照开始,另外还有31张真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照纷纷闪现,就在那一瞬间,泪点被撞击,即使影片已经结束,却还被音乐缠绕。“遇见你的我,碰到我的你,在同样的深夜里,写了同样的日记。……忘了你的我,忘了我的你,在不同的时间里,忘记同样的自己……”这样的照片,我们也曾照过好多,作为学生站在后排;作为老师,坐在前排;作为班主任,坐在第一排正中。那些照片中的人,都已经逐一退出我的生活,而正是他们中一些带给我影响的人物,塑造了现在这个我。
其实,除了音乐和画面之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些细节处理,也很有味道,比如在出示演员表时,其中有一张是“感谢一句台词的演员”,分别出示12位演员的姓名;另有一张是“感谢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11位演员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这所有的简单、平凡,无不在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这是一部平凡人的电影,这是每个人都曾经历或将经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