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

【关注】抑郁症登上WHO官网头条: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

2017-03-03  本文已影响125人  drpenghui

作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 彭慧转载(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发文称,全球抑郁症患者数已达3.22亿,2005年至2015年间患者数量增加了18.4%。2017年的世界卫生日将聚焦于这一日益严重的课题。

WHO同时发布了最新的抑郁/焦虑障碍患病率数据,并对有关抑郁的介绍进行了更新。

患病率

基于WHO本次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约有4.3%的人罹患抑郁症,发病风险最高的三个群体为年轻人群、孕妇/产后妇女及老年人。抑郁及焦虑障碍每年可导致超过一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其中,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为4.2%,总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YLD)为8,981,401人年,占总YLD的7.3%;焦虑障碍患病率为3.1%,YLD为3,804,591人年,占总YLD的3.1%。

关于抑郁症,我们需要知道的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罹患抑郁症,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

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的首要致残原因,也是导致全球总体疾病负担的重大因素。

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

极端情况下,抑郁症可导致自杀。

目前已有针对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概述

抑郁症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超过3亿人患病。抑郁与日常的心境波动及针对日常生活挑战的一过性情绪反应不同;尤其是当抑郁长期存在,程度达中度或重度时,抑郁可能构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患者深感痛苦,工作、学习及家庭功能也受到损害。极端情况下,抑郁可导致自杀;后者每年夺走近80万人的生命,已成为15-29岁年龄段个体的第二大死因。

目前已有疗效确凿的抗抑郁治疗手段,但全球仅有不到一半(很多国家低于10%)的患者接受了这些治疗。阻碍包括缺乏资源,缺乏受过培训的医务工作者,以及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社会偏见。另一大阻碍在于诊断评估的不准确:在各个收入水平的国家,抑郁患者均常常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而其他并无此疾病的患者却常被误诊,并被处方抗抑郁药。

全球范围内,抑郁及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所造成的负担正在逐渐上升。2013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在国家层面针对精神障碍进行全面、协作性的应答。

类型和症状

基于抑郁症状的数量及严重程度,抑郁发作可分为轻、中、重度。

抑郁患者的另一个关键鉴别点在于既往是否曾有躁狂发作。两种类型的抑郁(单相和双相抑郁)均可迁延为慢性,伴有复发,尤其是在未得到治疗的情况下。

复发性抑郁障碍:

患者可经历多次抑郁发作。发作期间,患者可体验到心境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精力下降,上述症状导致活动减少,持续至少2周。很多抑郁患者还饱受焦虑症状、睡眠/食欲紊乱的折磨,可能存在自罪感,或缺乏自我价值感,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

基于抑郁症状的数量及严重度,抑郁发作可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轻度抑郁患者在维持常规工作或社交活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功能通常保存较好。重度抑郁发作期间,患者几乎不可能维持正常的社交、工作及家庭活动,或功能极度受限。

双相情感障碍:

这一情形下,患者除抑郁发作外,一般还经历过躁狂发作,发作间期心境正常。躁狂发作的表现包括心境高涨或易激惹,活动过度,言语迫促,自大及睡眠需求减少。

致病因素及预防

抑郁源自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当个体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之痛、心理创伤)时,罹患抑郁的风险升高;反过来,抑郁也可导致更多的压力及功能紊乱,进一步恶化患者的生活境遇及抑郁本身。

抑郁与躯体疾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例如,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抑郁,反之亦然。

已有证据显示,抑郁预防项目有助于减轻抑郁。有效的社区预防手段包括以学校为基础的、强化儿童青少年正性思维模式的项目。针对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父母开展干预,有助于减轻这些父母的抑郁症状及改善儿童的转归。针对老年个体的锻炼项目同样有助于预防老年抑郁。

诊断及治疗

目前已有针对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认知行为治疗[CBT]及人际治疗[IPT]),以及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医务工作者需留意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实施治疗的能力(如专业性和/或治疗能否获得),以及患者个人喜好。心理治疗包括个人及团体面对面形式,由专业人士或受到督导的业余治疗师开展。

心理治疗对轻度抑郁同样有效。抗抑郁药是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形式,但并非轻度抑郁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此类药物不应被用于治疗儿童抑郁,也并非青少年抑郁的一线治疗,须慎用。

参考资料:

1. Number of people with depression increas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3 February 2017

2. Depress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pdated February 2017


相关阅读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倾向的人,图解告诉你该怎么做

你的心理状态健康吗?你身边有抑郁的朋友吗?

对抑郁症多一份了解与理解,就会减少一分被情绪折磨的痛苦。

这是一个精神力不断上升,

精神需求却被持续压抑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被负面情绪困扰,如:

抑郁、焦虑、暴躁等。

据2016官方统计的数据报表显示,

中国"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一个亿。

也就是说:平均每13个人里,

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

或者更多的,是徘徊在抑郁症边缘的

待疗愈疏导人群。

下面,是一份为所有人准备的《抑郁必备手册》。

当我们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时,当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感到抑郁或者难过、迷茫等感觉并不好时:我应该做什么?以及一定不要做什么?

快来看看吧!多一分了解,就多一份疗愈的力量!

遇到心情抑郁的朋友

应该做的

不该做的

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自己的认知、思想都是自己控制的,我们怎么被情绪影响成这样个样子呢?

其实有时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还真的不小

有的抑郁患者总结出一个规律:高兴的时候想到的大都是乐观的事,悲伤的时候想到的大都是悲观的事。

高兴的时候由于头脑和身心都被当前的事物占据了,对于事情负面方面感觉比较麻木,不敏感。

悲观消极的时候对于事情积极的方面感觉麻木,而对消极的方面敏感,所以想到的是事情的负面方面,想象是很生动的,冲击比较大。

这些不是有意控制的,而是不由自主的。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抑郁患者生命能力很低,显得很懒,不想动,原本勤快利索的人现在变得无所事事,不想做事、不想上学、不想上班、不想活动,不要以为他真的就是懒散,其实那是疾病的症状。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我们一般人在工作疲惫时,往往会选择洗个热水澡、上街散个心等方式来缓解,最多就请个假,休息一段时间就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但是,抑郁症患者却无法靠休息恢复精力,如果此时继续高强度的工作,对病情将更为不利。所以当他们说累了,那就是真的累了,那是身体的疲惫不堪和心累!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当抑郁的人觉得自己有病,作为亲人和朋友你应该感到庆幸,至少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有病,就有去医院治疗的可能,离康复也就不远了。

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已经抑郁的人,拒绝接受自己的现状,拒绝就医,拒绝面对和疗愈自己。所以,如果他有主动疗愈的意愿,一定要支持他!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随着抑郁的加重很多人会经历从“不开心”到“不想活”的一个转变。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变得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出现认知、情感、交流方面的障碍,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如果不治疗,病情将从“不开心”发展到“过不下去”,甚至“不想活”。这个时候除了给予理解以外,主要的还是帮助其治疗。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对抑郁症患者而言,轻如鸿毛的精神负担都会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些压力对于寻常人不过尔尔,但抑郁症患者实在没有力气来对抗这些哪怕极度轻微的负面情绪,会把他愈发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处。

不要逼他们去做任何事情,一个安稳的环境对抑郁症患者非常重要。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抑郁症的患者常常会对身边的人或事表现得漠不关心,其实最为贴切的形容是有心无力。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和能量去关照、关心他人了。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除了经常不想说话外,时常会忍不住情绪失控、脾气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这种情绪上的失控抑郁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恼。这个时候请不要给予更多压力,他们需要的是关爱和理解。

不该做的

应该做的

抑郁症的对面更多的是“活力”,是身体被病困住了,导致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体内的精力好似被榨干了,导致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

所以不要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一点”、“想开一点”这种话,导致他抑郁的并非心情,开心一点、想开一点并不会减轻他的病痛,更何况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已经失去了“开心、想开”的精神调节机制。

对抑郁症患者多一份理解,

就会减少一分他们的痛苦。

曾经一位抑郁的朋友告诉我:当我感觉不好时,请不要用“比较”和“规则”告诉我应该快点好起来,我更希望你可以陪伴我,倾听我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感到我不是一个人。

我们身边如果遇见抑郁的朋友,愿您能给予合适的帮助,一直用关爱陪伴着每一位抑郁的朋友。


彭 慧

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

肛肠精益塾-群主

【社会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医师考核分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联肛肠病专业委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TEM(经肛直肠微创外科)学组委员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学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华南名医联盟医学专家会员

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Techniques in coloproctology    审稿专家

【医疗特长】

主攻肛肠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盆底疾患、顽固性便秘、复杂性肛瘘、痔、肛裂及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治。

【出诊时间】

网上预约挂号请选择“ 中西医结合肛肠门诊 ”

星期二下午2点半 专家门诊(门诊3楼10号诊室)

星期三下午2点半 专家门诊(门诊3楼15号诊室)

星期五下午2点半 专家门诊(门诊3楼15号诊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