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
用kindle看完的第一本书,少有的文学书,也是第一次在简书上写东西,这也是第一个怎么说,,,不认为会是书评
旋律可以记录一段时间,回忆可以封存在气味中,而我希望,书也是可以的,希望可以记录下时间,记录伴着这本书的生活,那么,写下这些的目的就是记录自己了,而另一个红利,便是在写的同时会让我想更多思考更多一些,也希望能增加些知识信息输出的能力吧
为了引起阅读的兴趣,还是选择了这样一本文学,结果还是很不错的,久违的能牵动我的情绪的材料,或许之前的我就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说起这本书,也不认为作者有着那种极为细致而又准确得捕捉生活捕捉感受的能力像村上君一样,也或许是翻译的问题导致的,这便引起我的思考,作者的优势在哪里呢.
应是真实和情节了吧,哪怕是利用了几十年前的回忆,还是成功带动了我的情绪,而且并不像为了写些什么而些写什么
不如工具书,顷刻改变我的思维模式犹如一夜之间当头棒喝,但我还是在努力寻找着文学作品的红利与意义,之前在知乎看到一个回答大概是这样说的,常读文学作品的人,无论在多么困难的境地时,都不会过分反应乱了阵脚,因为这些桥段早在他们脑海,思想亦或是意识里,已经经历了千千万万遍了,文学的意义就是在教会你如何应对生活困难的那一面吗?
而我从这一次的阅读历程中学到了什么呢?我认为文学是在展示极端的例子,而这些例子中正是承载着作者迫切想要传达的东西,而从读者来说,在这些极为鲜活而又极端的例子中,我们又迫切得想要大口摄取作者的价值观,达到一种价值观的交换,所谓更新,成长
承认自己没能从这次的阅读里程中学到很多,或许是接触的文学作品很少,也或许是收益会潜移默化得融入我的骨中,下次读文学作品时,也许会更加留心
学到的东西还是有的,但是更愿意通过那些认为有感染力的桥段来展示成果,或许也不是学到的东西,只是被强烈感染的时刻的感觉,或许这感觉会在之后生活中面对与这桥段相似的的情景时将一切爆发出来.比如阿米尔目睹哈桑被强暴时的行为与他父亲在枪口下为了陌生人的利益是表现的对比,而最后得知阿米尔父亲也是哈桑父亲时,,,怎么说,人们总是带着错误活着吧,错误会一直陪伴着你
太丧了,不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