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一):从君臣议相说起

2020-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文羽的笔匣

      关于朱元璋与刘基对于丞相人选讨论的事情发生在洪武初年,史料推断是发生在洪武元年和洪武二年之间,也就是建朝伊始。根据史书的记载,此部分的君臣对话好像是在印证刘基准确的预料和高尚的德行,尽管有一种衬托之嫌,但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完全可信,并且值得细细的回味。其一,从这件事情上可以揣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心路和决断,此内容我另文再写;其二,这段君臣对话既是揣摩朱元璋的一个切入点,同时也是理解刘基一系列经历的一个切入点;其三,此间对话的刀光剑影,可以品读的实在太多,当下多少境遇都是如此相似,虽然具体人物事情可能不能相比,但是足可以供人参谋一二。

1、一场画面感十足的君臣对话

        这段君臣对话具体的情形记录在《明史列传十六/刘基》中: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首先是第一个回合。朱元璋因为事情责备了时任左丞相的李善长,刘基认为李善长是开国功勋并且威望很高,能够调和将领和臣子之间的矛盾。第一回合里,很容易让人感觉李善长和刘基关系很好,所以刘基为其辩解。其实不然,当时李善长是淮西政治集团的绝对首领,而刘基是浙东名士,虽然并没有领导朝堂中的浙东人士,但却是李善长及淮西政治集团的头号政敌。所以刘基的这番话是很让人意外的,其实这也是刘基身为名士的一个高尚政治素养,过招但不害人。

      第二个回合,就连朱元璋也感到意外。他对刘基说:“李善长多次要加害你,而你却还在为他说话,我要封你为丞相。”刘基的第一个动作是磕头,然后说:”这样做就好比更换房屋的梁柱,需要坚实的木材,不然用小的木材容易立刻造成房屋倒塌。”此时,刘基是不会犯错误的,他是极具智慧的人,自然是知道丞相更替哪是轻易之事,又怎么可能仅凭个人的德行操守就可以赢得皇上的认可的。但是他却也没有理解朱元璋的真正用意,其实从他后面的对话来看,战术上是对的,但是战略上是准备不足的。

      第三个回合,朱元璋问到了想封杨宪为丞相。其实朱元璋一共问了三个人,但是马上问到杨宪,我认为朱元璋是有意这么安排的。后面马上说:“宪素善基”,就是说杨宪素来和刘基的关系很好,但是刘基还是认为他不适合做丞相。这里我觉得史书里有点刻意突显出刘基很客观的意思,其实杨宪不止是和刘基关系好,他其实更是朱元璋的亲信。杨宪是山西人,不属于淮西集团,另外他还是检校出生,所以他其实是非常符合朱元璋对于丞相人选的预期的。一方面可以防止淮西独大,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特务机构的人。但是刘基很客观地说了原因,杨宪能力可以但是胸襟不够。所以到这里,我认为刘基回答对了这个问题,但是辜负了朱元璋的用心。

      第三个回合,朱元璋问到了汪广洋怎么样,刘基说他还不如杨宪。第四回合,朱元璋问胡惟庸怎么样,刘基认为胡惟庸就像一个坏轮子,会弄毁整个车驾。

      最后,朱元璋很意味深长地说我丞相的人选里没有比得过先生你的啊。刘基这时可能才是明白了这段对话里朱元璋到底是在问什么,马上谢罪认错并说了一段套话,让朱元璋广纳贤才另择能士。

      这段对话的几个回合里,多么的似曾相识,多少人死在了对话的无意识中,又有多少人回答对了问题却领会错了意思,还有更多人领悟了背后含义后只能装聋作哑不敢回答。古来曹操和刘备的青梅煮酒似曾相识,如今职场里大老板问你的场景不是也似曾相识么。

2、朱元璋的醉翁之意

      就像我说的,刘基最后应该是明白了朱元璋的深意,因为他开始不像他自己了。他没有客观分析、没有直击问题,开始说毫无用处的套话,我想他当时的心情一定是很崩溃的。

      那么我们先看看这段对话的背景并再来揣摩一下朱元璋的对话细节。

        首先,《明史》对于这段记录很突然,没有注明原因所以看不出来是因为什么事情要责怪李善长,但是我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不足以让朱元璋更换丞相。因为发生的事件处于建朝初年,几乎是刚刚建立的时候,洪武二年朱元璋于鸡笼山册封群臣,洪武三年又再次加封。两次封功中都有李善长,并且实际上李善长也是开国的第一勋臣。所以假使有任何不大的事情,都不太可能让朱元璋就撤了他的丞相;而假使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就不会有后续继续不停地封赏他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的是,并不是李善长有错或者能力不行,而是朱元璋另有深意。刘基没有看出来,我觉得可能是他身在局中。

        刘基很自然的说了李善长不能换,朱元璋都觉得很惊讶。这里就要说道说道朱元璋为什么要问刘基了。对于刘基的分析我在后续的文章里专门来写,这里我先给一个我的结论:刘基是没有搞清楚朱元璋为什么会问他的。在这个对话的背景时间里,李善长是名副其实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文官之首,另外他是跟着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都是安徽人算是大老乡;刘基是后来归附的朱元璋,而且还是三请五请才来的,此外他的官职是比李善长要低的。所以我认为在朱元璋的心里,李善长比刘基要重要,只不过这个问题他偏偏不能问李善长。刘基还是轻断了朱元璋,他这个时候应该是没有看出来朱元璋已经开始布的一个大局,这个大局我在写废除丞相的专题里再细说。

        其实接下来还是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真正用意的,从他问的人选上来看。刘基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朱元璋是肯定不会真正让自己当丞相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跑偏。但我觉得他对朱元璋还是有误解,因为剩下的问题他都跑偏了。朱元璋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顺序在问的,其实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也是。在丞相制度废除之前,还当过丞相的恰恰就是这三个人。杨宪是自己把自己玩废的,汪广洋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把自己搞废的,胡惟庸是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被搞废,这三个人我以后再写。但是在朱元璋看来,杨宪和汪广洋是被寄予厚望的,他希望用这两个不在淮西集团的人制衡李善长和淮西集团。所以我们现在可以下结论的是,朱元璋不是因为李善长犯了错要撤换他,他是觉得李善长权力太大对自己有威胁了,他要换一个没有威胁的人,他要瓦解这个当朝最强大的政治集团。所以丞相不能是淮西集团的人,这个人选最好是能够瓦解淮西集团的,如果不行至少也是能够发挥牵制作用的。这个人能力肯定重要,但是值得信任和托付,更重要。刘基是没有看明白这一点啊。胡惟庸倒是淮西集团的,我想朱元璋任命他的同时可能就已经想好了,用他来埋葬丞相制度,既然这个人选找来找去都没有,那就干脆不设置了吧。

      所以从对话结果来看,刘基是真聪明,他看对了所有的人选,准确的预料了他们的结局,就是没看对这个问他问题的人。

      现在还剩最初的一个问题:朱元璋为什么问刘基呢?其实我觉得朱元璋不是没有想过让刘基来做丞相,但是他过不了自己这关。他对刘基不是不信任,是自卑和忌惮。朱元璋内心还是有农民皇帝的自卑感,刘基属于地方名族、高级知识分子,在明朝建国的开始,朱元璋当皇帝的日子还没有当和尚讨饭的时间长,所以这种蹊跷的感觉不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君臣关系能够完全概括的。朱元璋没有刘邦和刘备的胸襟,所以刘基没有张良、诸葛亮的下场。但是刘基的才能是足以跟张良、诸葛亮相比的。《明史》记载“每召基,辄屏人密语移时”,说明朱元璋对于刘基其实是能够信任的,甚至超过一般人,君臣之间这种屏蔽左右的私下对话也是常有的事。我想这也是刘基轻视了这段对话背后深意的另一个原因。

      如果历史可以揣测,我想朱元璋这番问话的真正用意,一方面掩藏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他不能再用李善长,但是确实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也怕天下人说他兔死狗烹、忘恩负义;另一方面夹杂了他的期许,也许他希望刘基能明白自己,他只是想借刘基的口来换掉李善长,如果刘基顺着他的话说了,李善长就是不能做丞相,那后面的人都不用死了,谁知道呢。

3、在此情形下,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先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朱元璋的这个问题,用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你的大老板问你:你的顶头上司这个职位谁来做比较合适。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应该去回答问题,而是马上先问自己,为什么问的人是自己。其实我们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认为领导问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一定是基于对自己的信任。其实信任这个东西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信任,只有比起谁更相信谁,但是最终决策人都还是会按自己想的做。所以不要急着去整理一套标准答案,博得领导的赏识。因为有可能他只是在试一下你的反应,有可能他只是希望你按他的想法回答。

        第二个问题是对方到底在问你什么。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有一分钟时间来回答一个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用90%的时间来想清楚对方在问什么。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以为就是我们咋一看的那样。刘基以为朱元璋真的是想换丞相,这个自然是不假,但是最真实的问题其实是你能不能帮我决定一个人换掉李善长。但这个推断不能用到所有类似的这种问题,你要判断的其实还很多,例如他是真的想换人吗、他和现任究竟是有什么问题、他是不是已经想好了、他希望听到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你选择回答什么。我先要说明一点,这里并不是说刘基回答的错了或者不好。这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所以我可能也不能完全就说刘基没有领会朱元璋的意思,他也许领会了反而恰恰就是不想去做这个干掉李善长的工具。那么在选择的时候,可能我们需要作一番分析:大老板会充分信任依靠我吗、被问到的人选和我相比他更倾向于谁、我是棋子能跟着布局还是工具马上会被抛弃、我甘愿做什么……

      在最后,我想总结最关键的一句话:对于具体的事情可以充分论断、展示才能;对于人事时局,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干嘛要去关注答案,先关注问题本身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