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河上公道德经述成·体道:以观其妙

2022-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随便阁主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河上: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也。

原成:河上曰“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如前所述,此篇老子并未言之他所倡导的“道”,所以河上的“观道之要”,莫如改写在成“观天下之物之要”,更能贴近老子的本义。

天下之物皆是经历从无至有,从有至无的发展历程。同样,人对天下之物的认知亦是遵循从无至有的过程,并在时间的长河上,不断地修正的经验道理,以期使这些道理更符合事实,而造福民众。

“常无欲”,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抽象思维”。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对天下之物观察后,要对所观察的结果进行抽象整理,而不是只停留在具象阶段。

只要经过多次“常无欲”阶段,抽象整理过的经验道理,才能更接近于事实,而达到河上所言的“赞叙明是非也”。

另外,河上言“要谓一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理解成:天下之物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唯一标准”。德经的三十九章,老子对“唯一标准”进行全面的阐述,在那一章,我会继续这个话题。

常有欲以观其徼。

河上: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

原成:“常有欲”与“常无欲”是相对而言。“常无欲”侧重于抽象思想的整理阶段,“常有欲”则更侧重于具象思想。不但要善于从天下之物的观察中获得资料,更要能把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并用于天下之物以观察抽象出的思想是否符合事实。

“常无欲”至“常有欲”,就是:

观察天下之物,进行抽象整理,用于天下之物,再抽象整理,如此反复循环,以至于更贴近天下之物的事实。

河上所说“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理虽如此,但用在此处,却远离了老子的本义。

噭,或徼,此两者皆有从中心向四方扩散之义。老子想用此字表达的思想是,从“常无欲”中抽象出的道理,要经过“常有欲”来应用,并不断地在演变中,扩展它的范围,增加道理的覆盖范围。

总而言之,“常无欲”得到道理,只有经受得住“常有欲”考验,才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关于道德经第一篇的原文与译文,可以参考我的视频:道德经原成基础篇之一篇道非恒道。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