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读书笔记

2021-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张颖_Grace

1、行为金融学同传统金融学的差异根不同:传统金融学的根是“人是理性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分析;行为金融学的根是心理学,对市场的分析其实是对人的心理分析。适用领域:传统金融学是对市场的长期分析;行为金融学是对市场短期的分析,适用于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

2、认知的非理性

  • 易得性偏差:人们认知的时候喜欢先从自己的记忆库里找信息,那些容易被记住的信息更有可能被提取出来,并被信以为真。什么样的事物容易被记住?那些具有可想象性、新近性、显著性和生动性的。
  •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效应在影响人的决策上哪个起作用取决于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如果首因效应还未对你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此时你又收到一个信息,则可能近因效应就会占据主导。
  • 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有关。当一个人没有任何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他是没有自信的;随着信息收集得越来越多,他的能力相应提升,自信就会同步增强。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积累没有上限,能力提升却有上限。最终,人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身的实际水平。
  • 自我归因:容易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 后见之明:当结果出现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后见之明使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力感到自豪。在投资中后见之明会使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 认知失调:当事情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们会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 确认性偏差:指人一旦形成某种观念,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 神奇式思考:将事物的相关性误以为是因果关系

3、决策的非理性

  •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在投资市场上这类事件的特征是具有很高的绝对收益,但发生的概率很低(也叫“偏度”高)。投资者往往被其绝对损益吸引,在心目中放大它发生的概率。比如打新股。
  • 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看单个投资的涨跌):投资者会逐一查看自选股,这一行为是因为没有将资产当成组合来看,误将单个资产的涨跌当做风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察整个组合资产之间的协同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并据此操作。
  • 时间序列上的狭隘框架(频繁清点资产):投资者清点资产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盈亏,而了解盈亏则是往回看,这样投资决策容易受到参考点的影响而发生错误。

4、典型的交易错误

-追涨杀跌
-熟悉偏差:投资者倾向于重复操作同一只股票。
-摊薄成本偏好:投资者买入已经持有的股票,在某只股票价格下跌时进行补仓,在心理上产生成本不断降低的感觉。这也是一种“往回看”。

5、股票大盘的奥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