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想法

有时候听到风声

2021-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扬弃的诗

——读叶丽隽的《取水》

《取水》/叶丽隽

——《青春诗会三十年诗选》,P308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

——巴尔蒙特

天慢慢地亮了,雾气散去

泉水变得透明

水桶里,新的一天

正在慢慢地蓄满,变沉……

我喜欢顺着山路,再往里走

天空那么安静

黎明那么静

山谷把同样的静谧,给了我这个

一无所有的异乡女子

有时候听到风中,一两声

难以抑制的抽泣

很意外。以“取水”为题,以“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为题记,以轻灵的笔法,一路写明亮、透明、安静、静谧,充满柔情与幸福、轻快与空灵。

最后却是“难以抑制的抽泣”。

是诗人的抽泣?还是山中他人的抽泣?

诗人的抽泣让人同情,有悲伤效果。山中人的抽泣让人恐惧,有恐怖效果。

恰好看到一个理论。

陈仲义认为:文本之内,诗歌意象和被表现者之间的性质、距离,遥远而不邻近,让人诗思受到触碰而砰然心动。

还有很严谨的表述:一个被表现者(A),只有和一个跟它极不相同的表现者(远A),建立联系,才能构成A+远A,这样有张力结构的审美效果。

否则将只是构成A+近A,这样非张力结构的审美效果。

——决定诗歌质地的,在表现者与被表现者这间的性质、距离。距离越远,品质越佳,越能组织起诗性的表意结构。

被表现者即使是陈旧的,也可借助表现者的新鲜而产生言语的张力。

(如果有偏差、误导,责任在我。在抄录上述文字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相当的文字增删,标点增加。

——学点知识,怎么那么难呢!)

恰好读到这首诗。

A:抽泣。

远A:一路写来的阳光和安静、轻快和空灵。

A+远A,让我们的感觉在麻木的世界里,受惊之后获得新生。

是不是这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