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学生作品展向行知致敬

差一点就丢了这三千字的读书笔记,透支真的太可怕了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90人  5b8ac1c9f168

#三人行读书会plus# #每周一本书#

差一点就丢了这三千字的读书笔记,透支真的太可怕了

19年第7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完成进度100%

1)关于科学、数学、哲学类的书籍,阅读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读者非常自信地以为自己非要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才能够回答和分析书中的深奥问题;但问题是,我们读书,很可能只是想要了解这一类知识和常见问题的答案而已,并不是要当专家,这可能是一个常见的认知错位

2)主动深入阅读要完成的四个目标

1、要发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要与作者达成共识。

3、要找出主旨与论述。

4、这与我何干?

3)哲学来至于怀疑,精进也是,中年油腻的根源可能就是对一切都不再有好奇心,不再去怀疑,不再去发问,也就只剩下安逸和顺从了

4)读历史书,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历史的“改变”转折点,并找出改变背后的因果关系,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转变、大事件刺激、关键人物的主导作用、蝴蝶效应、社会制度和结构等来分析

5)能力体现在排难,解决异议上,从异议的描述,到找出共通之处,最终完成解决方案的落地

6)无论是读一本书,听一段讲话,还是评价一件事和人,都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1、想要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3、你是否认可对方的观点?认可哪里?不认可哪里?

4、这与你有什么关系?

7)发现问题,要比带着别人的问题去找答案要有用的多

8)文章的开头、结尾,往往会有作者归纳性的论述和总结,或者问题和异议,这些地方是值得好好阅读的,中间的举例、形容词、故事、甚至包括论证都是次要的,可以一扫而过的

9)换句话说,你在阅读哲学书时要用的方法,就跟作者在写作时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哲学家在面对问题时,除了思考以外,什么也不能做。读者在面对一本哲学书时,除了阅读以外,什么也不能做—那也就是说,要运用你的思考。除了思考本身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帮助。

10)厘清思路

冲突、异议、矛盾才是新知的土壤,我们要做的只是搞清楚哪些是自己认可的,哪些是不被自己认可的,然后把认可的点按照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组合就会有新的答案和真理的闪现

引用,永远是别人的观点和答案,那么你的思考和结果呢?你一定要能够自己回答自己发现的问题的答案,并且有事实依据

11)检视阅读中的两个步骤—第一个是浏览,第二个是粗浅地阅读—也就是分析阅读的前两个步骤。

浏览能帮助你准备做分析阅读的第一个步骤:你能确定自己在读的是什么主题,能说明这是什么样的书,并拟出大纲架构。粗浅的阅读对分析阅读的第一步骤也有帮助。基本上这是进人第二步骤的准备动作。在第二个步骤中,你要能够与作者达成共识,说明他的主旨,跟随他的论述,才能够诠释整本书的内容。

12)做任何事情,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要强调面面俱到,而应该做检视阅读,浏览能够知道主要问题是?粗读能够提供主要的答案。肯定会有遗漏,但不会错过中心思想

13)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1、找到相关的章节。

利用检视阅读,先找到各种相关的书,再快速的从各本书中找出与你的主题相关的主要篇章,而不是一本书的主要精华,这是一个认知点

这是两个完整的步骤,需要有先后顺序,而不是同步进行,这也是一个认知点

作者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得哪些话,哪怕只是书中的一句不重要的边角话,对你的主题的作用

2、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是一种大量的翻译工作。我们并不是将一种语言翻成另一种语言,像法语翻成英语,但是我们要将一种共通的词汇加诸在许多作者身上,无论他们所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语言,或是不是关心我们想解决的问题,是否创造了理想的词汇供我们使用。

这跟第一个步骤有重合,要把多个作者的语言换算成自己主题的语言,这是合一,也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翻译

3、厘清问题。

诠释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要我们找出作者的关键句子。然后从中逐步了解作者的主旨。主旨是由词义组成的,在主题阅读中,当然我们也要做同样的工作。

但是因为这时是由我们自己来建立词汇,因此,我们也得建立起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们的问题说得比较明白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

4、界定议题

当两个作者对同一个问题有相当的了解,所作的回答却完全相反或矛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有参与的议题。

在做主题阅读的读者,要尽可能地确保议题是大家所共同参与的。有时候这会迫使他在列出问题的时候,小心不采取任何一位作者明白采用的方法。

5、分析讨论。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检验过作品,找出相关的章节,设定了一个不偏不倚的共识,适用于所有被检视过的作者,再设定出一整套的问题,其中大部分都能在作者的说明中找到答案。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我们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只有当我们做到这一切时,我们才能号称针对我们问题的讨论作了分析,也才能号称真正了解了问题。

13)主题阅读要干什么?

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并不预设立场。当然,这是个严格的理想,一般人是没法做到的。而绝对的客观也不是人类所能做到的事。他可能可以做到不预设立场,毫无偏见地呈现出任何观点,对不同的意见也保持中立。但是采取中立比面面俱到要容易多了。在这一方面,主题阅读的读者注定会失败的。一个议题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全都列出来。虽然如此,读者还是要努力一试。

辩证客观的用中立的词汇,不偏不倚,甚至引用作者的原文来回答自己的主题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落入一家之言

实用主题阅读工具书,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提升前期的阅读效率

14)主题阅读总结

我们说过,在主题阅读中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让我们复习一下这些不同的步骤: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15)读书,要读有难度的书,能够提升自己的书,而不是简单的资讯接收,这种书很少很少,意味着适用主题阅读的书,数量本身就不会太多

而且,一本好书,是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有新的体会和发现的,这也是枕边书的参考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