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解读(八):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关键概念:
利润率下降趋势——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
资本过剩——利润率的下降不能由利润量的增加来抵消的那种资本的过剩。
一、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和反作用
前边章节我们说过了,资本的有机构成是要逐渐提高的。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趋于增加,而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趋于减小。也就是说,可变资本相对不变资本在减少。
上一章我们也看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变为利润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因此,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会增殖,而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是不会增殖的。
利润率是利润与成本的比值。在整个社会的范围里,因为各行业资本的有机构成都在不断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所以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利润量(也就是剩余价值量)与成本的比值会越来越小。这也就是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是说利润量减少了,而是说,利润虽然也在增加,但是利润没有资本增加的速度快。因为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尽管剩余价值也在增加,但却没有不变资本和总资本增加得那样快。
虽然不变资本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生产效率提高,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增加了剩余价值量,但是剩余价值量的增加是有限度的。因为,一个工人每天最多只能工作24小时,不可能更多,这是自然界限。所以,就算工人全是为资本家服务,自己分文不取,剩余价值也最多不过每天24小时,何况这还是不可能的。因此,生产越发达,劳动生产率越高,在雇佣工人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想要增加剩余价值量就越困难,因为剩余价值量已经很多了。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职工数量,但是这又需要有更多更大规模的不变资本投资。这反过来会进一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
所以,一般情况下,剩余价值量的增加没有不变资本增加得快,剩余价值,也就是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也就是利润率会下降。
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因为利润率的持续下降,会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发生矛盾。过低的利润率会使资本获得的利润减少,从而延缓新的独立资本的形成,使经济增长速度变得缓慢,甚至停滞。由于投资的减少,利润率的下降同时还会加剧人口相对过剩,使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得缓慢、不增长甚至减少,这又可能会引起生产过剩。因为投资于产业的利润率降低,资本总量与投资机会相比会显得过剩,资本就会更多的参与到投机中去,这可能会引起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但是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又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这个规律与资本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的本性相冲突,而这个规律本身又正是因为资本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表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利润率下降得如此剧烈,以至于大量产业资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达国家丧失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资本管制相对较为严格、劳动立法比较完善的法国,就长期处于经济停滞、失业率较高的困难境地之中,同时金融投机却非常活跃。就是在2006年法国多个城市、几百万人上街游行抗议《初次就业法》的时候,巴黎证券交易市场也还是很红火的。
但是同时也存在着起反作用的因素,否则持续降低的利润率将很快降低到资本无法忍受的地步,使资本主义崩溃。
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工人可以在同样长的工作日内提供更多的剩余价值。特别是那些采用了新发明的企业或者行业,可能会大大提高剩余价值率。如果把工人的工资强行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剩余价值率自然也会得到提高。因为利润率是由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共同决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会提高利润率。不过同时,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常常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反过来又降低利润率。所以同一件事对利润率起到了不同的、相反的作用。
其次是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不变资本中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原材料和能源往往会随着经济繁荣而越来越贵,但是机器设备等等的价格却往往越来越便宜。即使是原材料,它们价格的上涨也并不一定与他们使用量的增加相适应。现有资本会随着工业发展而贬值,这也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因为贬值使总成本减少了。
再次,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相对过剩人口不但使就业人口受到来自他们的竞争,工资收入不会大幅度提高,维持了高水平的剩余价值率。此外过剩人口还为新兴的行业和生产部门提供了现成的廉价劳动力。比如在我国,从最原始的苦力到最高级的科技人才都有大量人口过剩,几乎任何一个行业在中国都能找到合适的劳动力。这些新的行业和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往往非常高,这样就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第四,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一方面使生产资料变得便宜,另一方面使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使总的成本降低。生产资料便宜使物质成本降低,生活资料便宜使劳动成本降低。所以国际贸易使剩余价值率提高,降低资本有机构成。另外,国际贸易中,生产国按照购买国的同类商品的价值销售商品,虽然这种商品在生产国不值那么多钱。因此,生产方就可能获得一个超额利润。如果生产方是外资,这些超额利润是不会留在生产国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有着巨额贸易顺差,特别是与美国。在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面对种种指责,前商务部薄部长曾经非常形象地指出过,“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因为从事中美贸易的很多都是美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资本的高利润使得美国的平均利润率也提高了。不过,因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便宜,国际贸易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这反过来又会加速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相对减少,从而加速利润率的下降。
第五,投资在生产上的股份资本只获得股息,而股息一般都比利润率低。所以,大量的股份资本没有参与到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中去,因此延缓了利润率的下降。
因为有许多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就成了一种长期的趋势,下降的幅度和速度都比较缓慢。只有在长期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来。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的繁荣,还会打断这个趋势,使利润率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除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的这些因素,还有一个常见的、会阻止利润率下降的方法,就是战争。战争的准备、进行和战后的重建会极大的促进相关行业的繁荣,所以事实上战争是一件非常有利可图的事情。虽然有大量的人员、物质损耗在战争之中,但是利润得到了满足。
利润率的下降加速资本的集中。因为利润率的下降,同样多的资本数量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所以要想获得足够的利润,必须扩大资本的数量。那些无法迅速扩大自身数量的中小资本,往往很快就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被大资本所消灭,或者被大资本所吞并。小资本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往往不能满足于和大资本同样低的利润率,因为小资本的经营、管理的费用和风险相对都比较高。为了提高竞争力,为了扩大规模,中小企业的经营经常遇到资金上的瓶颈,单靠自身的积累,无法满足资金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通过融资,中小企业可以扩大资本规模和经营规模,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低利润率的不利影响。特别是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恶化之后,很多人都在呼吁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信贷倾斜,否则资金链的断裂和市场形势的恶化使很多中小企业无法生存下去。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有着重大意义,同样数量的资本在中小企业会雇佣更多的人,可是在经济危机时期中小企业的处境要比大企业艰难得多。如果中小企业大量破产,会使就业状况大大恶化。
不仅仅如此,很多人把经济尽快从危机中复苏的希望寄托于中小企业。这种希望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因为中小企业需要比大企业高一些的利润率才能生存,所以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的利润率的确普遍比较高,于是有人就颠倒过来认为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天然会比大企业高,如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整个社会的利润率都会提高。其实,如果中小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一定是在经济繁荣的时期,中小企业的出现是利润率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中小企业数量很大,甚至把整个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拉低,那么就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但是实际上这是实现不了的。竞争的规律和追求利润的本性会使资本积累的规模不断扩大。事实上,中小企业自身是非常渴望做大做强的。根据2009年6月发布的《UPS亚洲商业监察 2009》,在中国大陆,差不多80%的中小企业认为获得资金和运营资本方面的缺乏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形成对比的是,只有不到35%的中小企业认为员工成本有碍竞争力。这说明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也是比较高的。93%的中小企业希望政府关注于使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资本、贷款或融资。65%的中小企业抱怨融资受理过程中的官僚作风和繁琐手续,有61%抱怨缺少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机构。52%抱怨缺乏担保,49%抱怨项目建议不被接受。这里表现得很明显,中小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做大,也只有做大才有机会;但是中小企业这方面的努力受到严重制约。自身的积累不够多,不够快,借用信贷杠杆,难度又很大。所以说,对中小企业抱有太多期望有些不切实际。
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提高,会使商品越来越便宜,所以现有资本会贬值。在前边我们提到过,现有资本的贬值会提高利润率,因为贬值使总成本降低了。但是,现有资本的周期性贬值,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现有关系。因为,一定的、预定的价格关系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企业从筹划、建设、生产到盈利,商品从生产到销售,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商品的价格都是预算好的,利润也是预算好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在每个厂商中都是有高度的计划性的。在商品销售之前,大部分成本都已经支付,预算的收入不但要弥补成本,还要带来利润。如果价格普遍下降,实际收入大大低于预算收入,将使厂商的资本周转和增殖无法顺利实现,再生产将陷入停滞和混乱。这种事情其实是经常发生的。为了摆脱困境,厂商往往会纷纷开发新产品,也就是说,用继续扩大产能来对抗产能过剩。这给社会再生产带来了更多混乱。再生产的混乱如果规模够大,气势够凶,就会引起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于是,看似很荒唐但却是千真万确,为了保证一定的利润率,资本创造了经济危机。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自身。”
其实差不多每一种提高利润率的方法都会潜在的制造经济危机。因为利润率的提高总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总会使生产过剩,总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所以最终降低利润率。而资本用来对抗利润率下降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反过来强行消灭生产过剩,或者强行扩大市场,或者进一步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这就是制造经济危机的方法。
二、资本过剩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会使资本生产过剩。资本生产过剩实际上指利润率的下降不能由利润量的增加来抵消的那种资本的过剩。有时候利润越来越薄,最后老板只好卷钱一走了之,扔下一群没发工资的工人和不怎么值钱的工厂。这种悲剧经常发生。2010年后,我们听到太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老板拖欠工资跑路的消息。分散的小资本也要寻求利润,而如果从事生产的利润率已经低到它无法承担的地步,小资本就只有不去投资实业,而是去走冒险的道路:金融投机。金融投机没有一个标准的收益率,总有人从中发了大财从而使许多头脑冲动的家伙利令智昏。小资本聚集在证券市场和民间借贷上。在股市特别好的时候,有人甚至会当了房子去炒股票。另外,如同我们前边说过的那样,由于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小资本投资实业实际上是越来越困难了,可以投资的领域也是越来越少了。
所以,资本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的积累过剩。相对于有限的利润率,资本积累得太多了。利润率不是像西方经济学说的那样由于资本的生产过剩所引起的竞争而下降,利润率的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资本积累得太多,有机构成的提高。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相反,是因为利润率下降和资本的生产过剩才引发竞争恶斗。与苦于利润率下降、自身资本数量又太少因此不能获得足够利润的小资本不同,大资本中的一部分会因为利润率太低显得太多,成为过剩资本。但是资本是不能闲置的。资本必须找到用途。这就是多元化经营的由来:原来从事的产业利润率已经太低了,或者市场前景不被看好,要分散风险并寻找新的利润源泉。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的集团公司下属的企业几乎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朝日啤酒2008年在中国投资乳制品。GE(通用电器)有六个产业部门,分别是基础设施、工业、医疗、商务融资、消费者金融、NBC环球(一个全球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中信公司重点发展的业务是金融业,但也投资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贸易、工程承包、旅游和咨询等业务。华润集团的主营业务包括零售、电力、啤酒、地产、食品、医药、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燃气、压缩机等。现在的集团公司几乎没有不是多元化经营的。但是多元化经营有时候就是投机的代名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除了生产汽车,还有专门的投资公司,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形势恶化前就在华尔街上损失惨重。浙江省首家鞋业集团、曾获“中国鞋王”称号的温州“霸力集团”2009年8月16日午间突然宣布停产、解散,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王跃进在8月7日已逃往澳大利亚。破产原因据说就是因为炒矿失利。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多元化经营的案例多得难以计数,可以写很多本书。多元化经营可以阻止利润率的下降,但是却也使各个行业的投资规模都扩大了,竞争都更激烈了。
过剩资本的产生实际上是种损失;如果继续在本行业使用过剩资本,那么过剩资本的使用也是种损失,因为它带来的利润太少。因此资本家们为了把他们使用这些资本的损失转嫁给别人而展开竞争。谁都不想承担损失,或者只承担尽量少的份额,所以损失的分配和利润的分配一样,最终靠得是实力和竞争。可能有小资本被大资本吞并,也会有很多小资本破产或者放弃经营。从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以来,关闭的规模以下(年销售收入不足500万元,不包括国有企业[2011年起规模工业企业的标准提高了很多])工业样本企业的平均生存时间为8.84年,其中,有39.76%的关闭企业生存时间在5年以下,31.01%的关闭企业生存时间为5-10年。可以说,关闭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在盛年期以前就已经夭折或消亡。而且,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关闭企业的平均生存时间相对较短(7.91年),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长一些。这充分说明了越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在竞争损失方面的程度越激烈。经济危机一旦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爆发,就会引起连锁反应,而不仅仅是生产的停滞。除了前边提到的资本的贬值,支付手段也将不起作用,信用同时也会崩溃。后边会专门有一章论述经济危机,所以这里就不多谈了。
如果在一切或者大多数生产部门中,资本都生产过剩了,就叫作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在谈到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时,马克思说,“只要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而需要的追加资本=0,那就会有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只要增加以后的资本同增加以前的资本相比,只生产一样多甚至更少的剩余价值量,那就会发生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这就是说,增加以后的资本C+ΔC同增加ΔC以前的资本C相比,生产的利润不是更多,甚至更少了。”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在微观经济学中,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实现利润最大化。达到这个点时,企业就不再扩大生产了。这和马克思的说法是相似的,因为马克思说的资本就是成本,而追加资本就是边际成本。
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是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规律。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研究把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联系在一起,这是错误的。经济危机爆发前总是经济繁荣阶段,恰恰是利润率较高的时期。而且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经济危机是突然爆发的。以后会在有关经济危机的章节中做具体的分析。
小结: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直接获得的是利润而不是剩余价值,并且那些非生产的不产生剩余价值的经济部门也参与到利润的分配中来,所以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和反作用是调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重要的规律。把握住了这个规律,就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实质。这部分内容见《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利润率向下降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