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故事系娱乐圈今日看点

胡可沙溢示范了最坏的家庭互动

2016-12-20  本文已影响13732人  大竹子的生长日常

文/大竹子

刚刚看完了新一期的《爸爸去哪儿》,这期邀请了三位妈妈来到节目现场,节目中有一家人吃午饭的环节。其中,胡可和沙溢在饭桌上的聊天,貌似是在开玩笑,但却演绎了非常典型的问题家庭的互动模式。节目中的胡可沙溢,也许并不代表真实的胡可沙溢。但既然录的是真人秀节目,节目组又把问题包装成如此搞笑的包袱,起到了不良示范,为了不让大家以此为乐并在真实生活中做出效仿,有必要表达一下我所看到的,以及我的观点。

(以下所说的胡可沙溢,均指其在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真人秀节目有时会加入戏剧成分,各位看客自行分辨。)

这个环节是这样的,胡可、沙溢、安吉围坐一桌在吃饭。

胡可:“是你帮我们洗的碗吗?”

沙溢:“嗯。”

胡可:“那你上完厕所洗手了吗?”

沙溢:“没有,拿湿纸巾擦了一下。”

胡可摆出嫌弃的表情,安吉全程察言观色,偷笑。

此时安吉要喝汤,沙溢给他倒,不小心倒出了姜,安吉说你怎么把姜倒出来了。沙溢感慨:“太难伺候了。”

胡可接话,问安吉:“他说你难伺候是吗?”

安吉摇头,

胡可追问:“所以是谁比较难伺候?”

安吉指向沙溢。

沙溢逗安吉:“你终于有盟友了是不是?考虑问题要长远,要居安思危。你妈走了你就又落谁手里了?”

胡可对安吉说:“别受他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沙溢问安吉:“你别忘了是谁天天陪你在外面录节目?”

安吉:“弟弟。”

胡可大笑,对沙溢说:“人家录了两期胜似你录这么多期,你好好反思一下吧。”

沙溢:“那下一期爸爸不来了,你带弟弟来吧。那就真成爸爸去哪儿了。”

胡可:“不是爸爸去哪儿,是爸爸爱去哪去哪儿。”

在这段“搞笑”的互动中,我只看到了一个核心:胡可对沙溢的指责,胡可拉着儿子一起指责。不要把整个互动环节当成是在开玩笑,玩笑恰恰能看到一个人内心底层的真实想法,因为不能正面表达,所以才要通过玩笑的形式表达出来。

那么在这个片段中,有哪些典型的家庭互动问题呢?

问题一:只表达情绪,而不解决问题

想必很多女性看到胡可和沙溢的对话都会感到非常痛快,如果你有这种感受,对不起,你的亲密关系一定会有问题。

你感到痛快,是因为你把自己投射到节目的角色中,胡可对沙溢的挤兑和指责,发泄了你对男友或者老公的情绪,满足了你的心理诉求。

胡可对沙溢的态度,是很多亲密关系的真实翻版,对对方的行为嫌弃+指责,但仅停留在情绪上的表达,而没有真正去解决问题。在节目的游戏环节中,胡可也说过沙溢平时脾气太大。你看,夫妻二人,面对问题,都只会发脾气一招,而这一招,是最没用的一招。

如果在亲密关系中出现分歧,那就两个人一起协商解决,有什么问题?以后该怎么办?大家心平气和的把问题拿出来讨论,了解对方的想法,彼此进行协商,提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如果一出现问题就话里带话,讽刺挖苦,或者大发脾气,只会让问题加剧。因为你非但没有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态度,还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了对方,这很容易激起对方的反感。负面情绪在两个人之间相互传递,只会磨损彼此之间的感情,但问题还在。

这样的互动还有一个非常隐藏的代价,就是父母的互动模式,会被孩子效仿。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会本能的选择与父母相似的人成为他伴侣,因为父亲或母亲是他接触到的第一位异性。如果你整天对丈夫各种挑毛病,各种不满意,你的女儿将来会成为怨妇,你的儿子会对女人产生反感。如果你对妻子各种指责各种控制,你的女儿将来也会去找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被他控制,你的儿子也会成为一个不尊重女性的家伙。

在养育方面,身教大过于言传。孩子都是在模仿中成长起来的,你希望孩子什么样,自己先得成为什么样。

24K纯爷们儿安吉如果天天看着爸爸被妈妈数落,那他的24K纯度还能保存多久?

问题二:母子关系成了家庭第一关系

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们跟孩子互动亲密,爱意满满。而与丈夫却越来越少有肢体互动,言语也多带指责。这种家庭状态非常常见,在这样个家庭结构中,母子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这样的家庭结构最终可能发展出的极端结果就是:父亲被逼走,孩子被死绑定,母亲变成控制欲极强的怨妇。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只是这个家庭的过客,他迟早要离开原生家庭,去组建自己的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应该是第一顺位的,是超越亲子关系的,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的亲密度不仅影响了家庭的健康程度,更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1.一个消失的父亲

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三角结构的,彼此之间相互支撑,这种结构最为稳固。如果母子关系这条线过于牢固,那么势必会削弱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也就是说,从丈夫这里发出去的两条关系线都是薄弱的,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里,男人会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但是存在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在家庭中找不到,他有两个途径去找:工作或者婚外情。

而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妻子会觉得是丈夫辜负了她,她掌控不了丈夫,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更加强化母子关系,从而弥补夫妻关系的缺失。如此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母子关系越紧密,父亲越没有存在感,父亲退出这个家庭,母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这就是中国家庭的典型模式,以母子关系为主导,削弱父亲的存在。胡可最后的那一句“爸爸爱去哪去哪儿”,我听到之后真的是后背发凉。

2.一个站不起来的孩子

孩子在三岁之后,要逐渐与妈妈分离,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而这个时候,如果母亲对孩子的关注过多,就会自然生出更多的控制欲,无论孩子想自己做些什么,都会被母亲控制。因为一个母亲似乎不能接受孩子脱离自己而独自发展,这对她意味着失控。一个女人在丈夫那里得不到爱与关怀,她绝对不能接受孩子与她的分离,所以她会不断加强对孩子的控制,孩子任何违抗她的行为都会被她视为危险的信号。

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多的干涉和控制,他会认为自己的需求都是错的,而必须围绕着妈妈的需求转,这将严重阻碍他发展独立意识,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缺乏自主生存能力的人。

3.一个强控制的母亲

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本身也无法建立三角结构的家庭模式。所以不仅他的独立性会受到限制,今后组建的家庭也会是自己原生家庭的轮回。而这位母亲,会一直将自己的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那么一旦孩子成年之后开始谈婚论嫁,母亲就会产生矛盾,因为孩子要组建家庭,那么他就没法只属于我一人。

这一点在儿子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婆媳矛盾的根本,就是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争夺。儿子已经自立门户,而母亲却还无法放下对儿子的控制,所以会各种干涉儿子组建的新家庭,希望对儿子实行继续的控制。

《爸爸去哪儿》向佐在游戏中说自己没有女朋友,妈妈很开心,向佐妈妈又解释道:儿子的恋爱问题让她很纠结,一方面希望他有女朋友,一方面又希望他没有。她说,你要是有了女朋友就不要妈妈了。她的纠结,其实就是来自于对失去儿子的恐惧,因为一旦儿子谈了恋爱,她就无法独享儿子的爱,这种失控感对她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儿子仅仅是谈个恋爱而已,她就认为这是一种失去,可见她完全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从向佐在节目中的表现来看,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在心理上还没有长大。

问题三:拉拢孩子对抗另一半

《爸爸去哪儿》中胡可拉着安吉一同挑剔沙溢不爱干净、不好伺候。天真的安吉跟着妈妈的引导不断向沙溢发出忽视的信号。面对胡可对沙溢的挑剔,安吉偷笑;面对沙溢的追问,安吉逃避。安吉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在讨好妈妈。

很多妈妈在和丈夫吵架之后,就会跟孩子诉苦,这是在把孩子拉拢到自己的战线,共同对抗丈夫,这样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道德资本。这样做的潜台词是:你看,连孩子也不支持你,你就是有问题。

但是对孩子而言,问题就大了,父亲母亲他都爱,如今父母出现问题,他为了表达对妈妈的爱,就一定要和父亲作对,如果他不这么做,就会让妈妈伤心。而与妈妈的关系对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因为妈妈是他的第一养育人,他为了能够安全的生存,势必不能跟妈妈产生分歧。所以在妈妈和爸爸的战争里,他只能站在妈妈这一边。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孩子就产生了两个倾向。一是他会认为,对抗爸爸更能赢得妈妈的爱,所以他就发展出了对父亲的恨。二是他会对爸爸产生深深的愧疚感,而又不敢和爸爸走得太近(怕妈妈伤心),所以他只能把对父亲的爱压抑下去。

在节目中,安吉的偷笑其实就是在向胡可传递信息:我是站在你这边的。而面对沙溢的追问,安吉反复说是弟弟陪我录节目,其实就是在刻意和沙溢保持距离。因为他知道,在此刻,他的爸爸妈妈在竞争,他为了讨好妈妈,不能够表达对爸爸的爱。

你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吗?孩子是一个高明的外交家,他察言观色的能力远胜大人。任何的互动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然后孩子会发展出相应的应对模式,以求得到更多的关爱。

最后,我想说胡可这一角色让我想到了近些年被不断强化的女权主义,准确的说是极端女权主义。我当然支持女人为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战。但是有些女性却把女权斗争用在了家庭关系上,非要跟丈夫争个输赢。家庭关系不是权力竞争关系,争取女权,不代表要去对抗男人,与男人竞争。女性曾被男权社会拘禁过,而女权主义的目标,绝对不是反过来拘禁男人、打败男人。两性关系应该是合作的关系,我们各有各的力量,我们融合彼此的力量,去创造更好的世界。

抱歉把别人看来如此温馨搞笑的亲子节目做了这么“腹黑”的解读,但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够在大笑过后有更深的反思。我当然相信这一家人是彼此深爱的,但是学会在细节中反思自己,可以让爱走的更远。

(本文观点受到《巨婴国》启发,很好的一本书,推荐大家阅读,去认识心里的那个大巨婴。)

欢迎关注:大竹子的生长日常

大竹子是谁?一个成长中的成长教练!正在筹备个人成长课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