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超越及冥想的再认识 - 《生命之书》书评
看这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已经多时,每日揣在包里,乘地铁时看两眼。一直想写书评,做个总结,然后继续前行,阅读其他的书籍,毕竟不少书已经买了多日,放在书架上落灰。
这本《生命之书》是克氏思想的一个浓缩、总结。涵盖了许多话题,比如自我认识、信仰、智慧、关系、欲望、语言、觉知、快乐、思想、实相、观与被观、头脑、死亡、宗教、以及冥想。
有很多方面虽然文字简短,但阅读中也能给人以突然的启发,令人豁然开朗。令我有所感悟的方面不少,显著改变我原来认知的有以下二个方面。
语言的超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仔细研究过语言形成的历史。语言是人类为了辨识这个世界,方便区分认知各种各样的事物而产生。它为真实的事物做了各种分类,但是这种分类本身也不究竟,也有许多模糊的界限,比如四不像,算鹿还是算马还是算驴?索性再创一个名相叫麋鹿。
因此这种概念的名相太过笼统和抽象概括,它永远代表不了、反应不了真实事物的实相。比如说“树”这个词,很多种树都可以笼统称为树,但是当我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时,我眼前的这棵树和你头脑中看到这个文字想象出来的树绝对有着太大的差距。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所在。
同样道理,当我说“自由”这个词时,每个人理解的自由都有所不同,尤其是不同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环境下生长出来的人对自由的认识差别会更大。“上帝”这个词也同样,对西方世界的人们,这个字眼可能有非一般特殊的意义。但对东方世界的人们,这个字眼肯定没有“玉皇大帝“来的亲切。
语言同样会造成界分和疆界,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类分为三六九等,为什么你是无产阶级、为什么他是中产阶级、另外一个又是资本家?什么样的人可以归为中产?什么样的标准?不同国家的标准一样吗?这种种界分产生的同时,就埋没下来阶级之间冲突、歧视的种子。
克氏提倡当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实相时,不需要经过头脑的语言处理多绕一道弯,比如当你看到一棵树时,你的头脑中不需要从语料库中搜索出“树“这个词语,再辨认认识到这是一棵树。直接的面对、觉知它就行了,它比你头脑中的”树“更为真实。认真的观看它的枝叶、树干、姿态、它就是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长成这样的树,你找不到第二棵和它同样的树。
这也让我想起六祖慧能的那个著名的段子。和尚们在看风吹动的树叶时,一个说风在动,一个说树叶在动,六祖却说“心动了。”让我们设想一下,在语言没有产生之前的远古时期,当没有风的概念,没有树叶这个名相时,我们看到这个画面会说什么?所以还是心动了,因为心绕道了语言体系的概念,鉴别出了这是叶子,那是风。
所以,归根到底,要想认识世界的实相,就要摒弃头脑中的语言思维体系,超越语言,直接觉知、感知当下的真实事物。
冥想的再认识
一般人对冥想的基本认识就是打坐、观呼吸、甚至修习久了会追逐一些光和热的异象,或者唤醒某种能力来耍弄一些把戏。但克氏当头棒喝道,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都不能算作是得到冥想的真谛。
在克氏的眼里,冥想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即使是你在坐公车、乘地铁或者和朋友喝酒、聊天,只要是你的心敏锐的觉知到所有正发生的这一切,包括你面前的事物,和所有你头脑中闪现的各种念头,这,就是正在冥想。
其实总结下来,克氏倡导的冥想有这么几个层次,一,观念头;二,觉知;三,消除所有的自我中心活动。
首先冥想要做的就是观照你头脑中每一个细致的念头是如何运作,如何生灭。一般的冥想练习都会告诉你平静的感知到这些念头的出现、消逝,但是更进一步的是需要理清这些念头缘起于何处,以及头脑的思想是如何运作的,连锁触发一个接一个的念头链。
你还可以通过观照这些念头,观察到这些念头如何经常性的把你拖离当下,要么活在对过去的懊恼、悔恨中,要么活在对未来的幻想和恐惧中。
其次,通过冥想,你需要觉知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以及在关系里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份感觉和情绪,不带任何捡择、批评的去研究它们,而且你的心必须保持在高度的觉知和警醒的状态中,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要进行辛苦的内在工作,发现自己的感觉、欲望和话语背后的动机,只有这样,你才能充分的认识到你的自我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当你了解了念头,熟知了自我以及思想的运作模式、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要放空自己的思绪,卸下自己的头脑活动,消除所有的自我中心的活动。当你抛弃了“小”我,你的心就不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也没有任何欲望带来的压力,它会进入到彻底寂静,无染而纯真的境地,而这就是冥想。
克氏的思想博大精深,有幸能从这本《生命之书》中再次得到点拨,有所收获。这每天一篇的小短文,就像一个个的小火柴棒,一根根地擦着,在无明的暗夜中,用微光照亮着灵性探索者脚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