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月《教育心理学 学习与主动版》第二部分

2020-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虚影像

10.15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和学习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它本身包括三种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自我调节知识(知道如何在恰当的时间调用前两种知识)。作为调节着思维和学习的元认知,包括三种技能:计划(决定使用哪种策略,如何开始,注意哪些等等)、监控(如我现在做的事有意义吗?我是不是太笨了?我学够了吗?)和评价(对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如我应该放弃了么?我要改变策略吗)记得我们在写教学设计时,最后有个环节是教学反思,就是回想上课时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下次要怎么改,要不要改变教学策略等等,这都是教师元认知的体现。对于学生,要灌输一个理念,多反思。不只是知识的反思,还有生活的反思,可以将反思写进心情日记或者说给同伴,老师或者家长听,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书中提到了几种学习策略蛮好的。1.KWL策略指导阅读和提问(我已经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什么,看完我学到了什么)2.READS指导如何按步骤阅读(回顾标题和副标题,检查黑体字,询问自己期待什么样的学习,阅读,用自己的话总结)3.CAPS阅读文学作品(主人公是谁,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问题,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当然还可以学会用视觉化的组织工具或者学会做上课笔记等等方法提高策略。

10.16 问题的解决

    “问题”包含初始状态(当前情境)、目标(期望的结果)和达到目标的路径(如朝目标方向的努力)。有时候你可能很难去发现问题,甚至并不觉得这个是问题或者是某个学科的问题,就像另一本书中所说的“一旦你是个锤子,你就会发现周围的都不是钉子”。这句话真的很有意思,学生学习了各科知识,但是在生活中真正遇到了实际问题,你却很难与学到的书本知识联系起来,难以学以致用,这或许就是现在学生的通病吧。在确定目标和表征问题时,同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用来摘番茄的机器会损伤番茄。该怎么办?如果我们把问题表征为及其设计有误,那么目标就是改善机器。但是如果我们把问题表征为番茄品种有误,那目标就是种出一种较硬的番茄。因此在确定目标时需要集中信息,理解表述语句,理解整个问题全貌。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数学和物理中的转换和图示,比如最简单的路程追及问题,可以用线段图形象表示,或者物理中重力和摩擦力的比较,给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带来了便利。还有一种就是提供样例,比如数学中所有有关船只和水流的问题进行归类,同时出示飞机和风速的习题,让学生案例对比,发展基于案例的共同结构而非表面特征的一般问题的解决图式。

10.17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你能列出一块砖的至少10个用途吗?”很惭愧我只能找出8个,而且其中大部分的用途都具有常规性,如果从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新颖性,流畅性,变通性)看都不合格。我觉得我肯定都不如小学生们。肯定有人觉得创造性这个东西太玄了,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但是创造性其实随处可见,比如设计了有趣的编程游戏,用废旧的报纸做成时尚的衣服,或者仅仅是用身边的落叶拼成了可爱的小动物,都是创造力。大范畴的创造性是指独立的重组问题,用新的有想象力的方式看待事物的过程。更明确一点我们普通人都需要培养“大c创造性”,虽然我们的创造性不可能都具有革新性,但是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做到:1.避免过多增加奖励 2.避免逼迫太急 3.避免限制学生发展空间 4.特别留意那些儿童时期表现完美,但成长后碌碌无为,能继续创造新东西的人。最后有一点很关键,我们要引导孩子,鼓励有突出能力和创造才能的学生回报社会。

  10.18 到底什么东西值得学习

    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到底什么东西值得我学习?”读书时年少无知,觉得语文,英语,政治,艺术等这些文科可有可无,相比较理科毫无深究的意义,因此经常忽视自己对文科的培养。进了社会才发现,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大学时学的一毕业就被淘汰了。但是有些是永远都不会被淘汰的,就是个人的基本技能。我发现,学好语文才不会写文章这么痛苦,学好英语才不会看英文文献这么累,学好艺术才不会绘不出心中所想……我们每个人都值得问问自己。特别要注重对基本技能的培养,如阅读,写作,计算,合作和演讲等等,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可能相比较那些高深的物理化学知识更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对于孩子,经常要引导他们哪些值得学习和培养。同时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我们都知道要让学生学以致用。但实际情况是学习具有情境性。知识是作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来学习的,当我们遇到一个相似不同的问题,我们可能都不会意识到知识是相通的。因此,教师应该使他们多学习一些可能对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抽象概念,把知识与日常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明白迁移的目的。

10.20 建构主义的个人思考

    今天看到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案例一:小朋友Chelsea从未去过医院,所以值班护士通过对讲机传到她的床头上方的对讲机时,chelsea觉得是墙壁在说话。案例2:kate和他九岁的儿子ethan在杂货店买东西时,通过对话进行了意义建构。这里分别代表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前者核心观点是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后者核心观点是社会互动在知识建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从孩子教育的角度,第二个案例让我深受启发,同为逛超市购物,大部分家长就是在前面想买什么直接扔到购物车,并且可能还会呵斥孩子不该买这些垃圾食品,孩子在旁边算个累赘,可有可无。但是案例中的母亲事先和孩子制定购物计划,并且使用词汇,数学,问题解决,甚至还有地理知识,在和孩子的对话中,由孩子决定哪些该买并且安排购买东西的合理顺序。这对孩子知识的建构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需要提到另一个新主题:具身认知。即我们认识和表征信息的方式反映了我们需要与外界进行互动这一事实。在学校中,教师不应该给予学生已经分解好的简化了的问题和基础训练,而应该让学生面对复杂的学习环境,去解决模糊的,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因为出了学校,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是结构不良的复杂问题,学校里应锻炼学生。这让我想起了之前一个讲座,一个高中信息老师为了让学生使用excel分析数据,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主题:记录自己一个月所有的花费,计算并分析自己的开销结果。一般老师可能就是发送学生一张已经填好数据有的excel表格,检测学生软件处理能力。但是如果需要自己组织数据框架,填写数据记录,这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复杂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在需要分析数据时,发现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考虑清楚,导致数据框架搭错了,需要重新建表格填数据,这样整个主题的操作对学生的培养就完全不同了,学生对excel的理解也不会仅仅停留在数据分析,而是大的框架中。

10.21 建构主义取向的教与学

    建构主义认为应该提供脚手架等方式支持学生专业发展,同时对于支架,有三个特征:适当的支持,渐隐,转移的责任。如书中提到了一种阅读中的交互式教学策略,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书的意思,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保持四个策略:1.总结一篇文章的内容 2.问一个中心观点的问题 3.搞清材料重难点 4.预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开始带领和引导学生阅读,然后逐渐抛开这四个策略,最后学生会很自然的理解文章。今天我也弄清楚了“协作”和“合作”的区别。前者是如何与他人一起工作学习的哲学思想,协作学习源于英国教师的工作,他们希望学生对其所学的文章进行积极回应。后者是为了达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与他人一起工作。源于美国心理学家杜威和勒温的工作。合作学习是协作的一种方式。那如何设计合作学习?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1.交互式提问,书中有问题单的模板2.拼图法 3.结构性争论

10.22 教育与技术

    记得在学校任教时,挑选了两个编程能力特别强的孩子集训,备赛杭州市科技节比赛,第二天就有家长来找我,跟我说他孩子自己是很喜欢电脑,对编程也情有独钟,但是家长本身特别担心他的视力,一两个小时盯着电脑对眼睛的伤害有点大,因此他的意思是暂时退出集训。我还是很能理解家长,对于大屏幕的设备(ipad,电脑),我们大部分家长和老师似乎又爱又恨,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后拼命使用技术,比如ipad授课,每人一台ipad,课后作业在ipad平台推送,学生在家里通过ipad练习,因此希望学生能把ipad设备玩溜。但是一旦学生把看似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大屏幕上,家长和老师们一般就会进行阻止,限制其使用。说道理,还是应了孔老夫子的中庸之道,全在各人。说起技术服务教育,有关数字技术学习的研究结果强调: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学业成就的提高。像其他任何工具一样,技术必须要由自信、有能力的老师来使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