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之原文解析(1)
1、做人必须清醒 做事要明白
[原文]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译文]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而今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梦乡。好名的人醉于朝廷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声色犬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之药,使人人服下得到清醒呢?
[赏析]
饮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后,还有醒时。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犹不醒的,无非是以名利作曲,以声色为水,所酿出来的欲望之酒。这种酒初饮时已昏醉,不知身在何处。再饮之后因渴而求,求而愈渴,终至一生性命与之,而不复醒。
此时若问“心在何处”,心已失落在名利声色之中;若问“身在何处”,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能醉人千日,千日中不能自拔,欲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洒醉的人,只要给他喝下“醒酒汤”就能清醒,然而,在名
利声色中沉醉的人,怎么能唤醒他呢?有什么样的清凉剂能唤醒心的迷醉?也许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语吧!在醉梦中做的都是纷乱的、幻影的事,只有醒来才能做一些真实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务,惟有醒了,生命才可贵,天地宇宙才真实。
2、守节声色场 安志纷闹中
[原文]
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
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堪过。
[译文]
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所中才试得出真象来。镇静自若安定的志节,必须在纷纷扰扰的闹境里才验得出真功夫。
[赏析]
莲花被人视为纯洁的象征,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历过世事的空白,而是经历任何声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着于心。有的人在贫穷中守得住,在富贵中却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贵中守得住,在贫穷中却守不住。能够澹泊,就是不贪浓艳之境,而这澹泊之心,有的是从修养中得来,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动摇的意思,世间的五光十色,惊声软语,足以诱动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能不动摇的又有几人?大多数人在名利中动摇,在身心的利害中动摇。泰山是不动摇的,但泰山在崩溃前,却不能不动摇。动摇的人是受环境的牵动,环境要他向东,他便不能向西。不动摇的人是不为环境所动的。反之,环境将以他为轴心而转动。在紊乱的环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这便是镇定,能镇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 方向。
3、真出于诚 诚由于真
【原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给于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地做人来得真实。
[赏析]
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悦对方称为‘市恩’,有买卖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抚,或者是冀望有所回报,这和买卖并无不同,恩中即无情义,也不足以令人感谢。但是,,无论是市恩,或者是出于诚意的恩惠,总以回报为上。一个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数,报之犹恐不及,岂有时间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报德为厚。而最大的报德在于以德报之,而不在于报惠。
所谓盛名累人,人人都想获得名声,并以此为荣,殊不知名声只是一种空洞的声音,虽能满足某些虚荣感,无形中却会成为一种束缚人的东西。许多知名人士,言行举止战战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来得逍遥自在,能免除心里上的负担。
做人只要真实,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够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敢信任。所谓‘真’,就是出于‘诚’。做人要出于诚意,凡是不出于诚意的表现,就是矫揉造作。
4、背后无人诋 久交不生厌
[原文]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让人当面赞誉自己,不如让人在背后毁谤自己。令人产生初交之喜,不如令人久交不厌。
[赏析]
人多是虚伪客套的,要让他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困难,而要他人背后不批评自己,却是不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对的地方,由于碍于情面,或是利害关系,鲜有愿意撕破脸,当面指责对方的。在背后就不同了,要他人不骂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错,没有可被人评议之处才能勉强做到。因此,面前之誉并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后之誉才算成功。背后之誉远不算完美,背后无毁才算难得。
人初相识总是充满着一份好奇感和新鲜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欢喜,然而这时的交往就个人而言,不过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见面时不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见到的往往只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远较平日来得完美。但是,日久见人心,一旦新鲜感消失,最初的亲切感也会因为缺点的增加和距离的拉长而改变。
事实上,最初的亲近和欢欣经常只是幻象,必然会遭到破灭。交往长久后的亲切才是真正的亲切,因为那时整个缺点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时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使人有乍交之欢,不如使人无久处之厌。”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为初见之喜所迷惑,另一方面是要我们不要在初见时掩藏自己、只以好面目与人交往,这样才不会有日后感到不实的厌恶感。
5、天意实难违 正心修我身
[原文]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进我的德行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慰我的心绪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扩充我的道义通达它。
[赏析]
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质环境不丰厚或者生命的外缘常有缺憾,如果内心没有深厚的修养,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满足。相反地,深厚的心灵修养能使人安然自适,将一切驱出脑际。有时命运会使我们的形体十分劳苦,倘若我们的心也跟着紧张,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体的疲劳并不能使心灵疲劳,如果将心放在轻松甚至快乐的境界中。那么,即使形体再劳苦,心情还是愉快的。人的际遇无常,困厄在所难免,此时更不可灰心丧志,不如充实自己的学问,扩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产生,往往是自己的能力不够的缘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种宽阔的心境下将困厄突破或解决,即使不能解决,有开阔的心胸和通达的道德,至少内心不会因此而沮丧。
6、观人观事见本质 不可小测君子心
[原文]
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清心寡欲的人,必定为奢侈豪华的人所疑忌;检点谨慎的人,必定为言行放肆的人所忿恨。一个人到了穷途末路,应看他当初的本心如何;一个功成名就的人,要看他以后怎样继续下去。
[赏析]
过惯豪华奢侈生活的人,并不相信有人能过淡泊的生活,认为甘于淡泊是沽名钓誉,非出于本心。吃惯肉的人决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们不免要加以怀疑。行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那些言行谨慎的人,因为这些人使他不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对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实上,检点的人不过是在自我约束,而放肆的人则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谨慎的人。
一个人会走到穷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发心,和整个过程中用心的转变。有许多原本成功的人,后来失败了,就是在成功之后用心有了转变,或是最初发心时便已埋下失败的种籽。一件事情的历久不衰与一个人的发达,无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长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便心意不正确,或是成功后改变原有的精勤,那么,即使一时成功,也无法持久,终将走到事穷势蹙的地步。一个现时十分成功的人,我们也要如此地看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顶还要顺路下至山谷,才不至于困在山顶,跌得鼻青脸肿。
7、相反可相成 相得必益彰
[原文]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外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分别美丑之心太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之心太明确,则无法与人们相亲近。内心要明白人事的善美与缺失,处世却要纯朴仁厚。从而使美丑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的本意和气量。
[赏析]
美丑并无一定的标准,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的美丑太过挑剔,则世上没有几件事是我们能够接受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恶美丑原是相对的,如果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相同地,贤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贤愚不肖,倘若只接受贤者,而摒弃愚者,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了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贤者?尚贤弃愚,难怪要与大多数人不亲了。
处世应当心中明白而外表浑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则是悉数接纳,使贤而骄者谦之,愚而卑者明之,各获其利。就象阳光化育万物,既照园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两者皆欣欣向荣,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8、用情深处孤独 任性切勿放肆
[原文]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少情寡义;天性本有其常,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失其天性。
[赏析]
“情到深处情转薄”,一方面是因为情甚苦,一方面是因为情爱难久。情是一种执著,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难,再加上生命短暂,环境多变,见人不见心,见心不见人。能由情爱之中得到欢乐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异常迅速、至亲至爱也敌不过生死的摧残。所以,多情之人在备尝捉弄之后,多半要远离情感,而变得寡情了。
任性并非放肆,而是返观本性而随顺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诱惑之前,原是天真纯朴,自由快乐的。然而,因为种种物欲名利的牵连,知识的分割,很容易会受到蒙蔽。但这种天性并未失去,在人摆脱物累,忘却尘劳时,又会迥然呈现。因此,率性而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于美酒声色的人,却因恋物而迷失了本性。
9、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
[原文]
真廉无名,立名者所以为贪;
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的廉洁,则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贪;最大的巧,是不用任何技巧,凡是运用技巧的人,都不免笨拙。
[赏析]
为廉洁而立名,虽不贪利,却是贪名。这和许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来是一样的,无非是为了博取一个善字而已。其实廉洁原是本分,由于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洁成了难得的事。廉声能为世人称道,是因其难得,若是官吏都能廉洁,廉洁成了希松平常的事,又何必为此而立名呢?
一术对一事,此巧不可对彼事,因此,用术之人若为术所困,这个时候,巧术便成了拙术。真正的巧在来而不立,立而不滞,这样才能应万物而生其术,不因一术而碍万物。所以说大巧无术,要能兵来将挡。若是滞于术之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无办法了。
10、说话心口一致 做事名符其实
[原文]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
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中得到乐趣;口头上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忘却。
[赏析]
有许多事情,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好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中的人居我,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有许多乐趣,是言语所不能道尽的,世上挂在口头以为风雅的,又岂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谈的不过是耳闻目见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目不见的事,就无从说起了。
好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必尽忘名利。因为这些人形虽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心非。名利犹如赌博,是以全部身心为筹吗,去换取空无一物的东西。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就如酒,浅尝则可,过之则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饮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呢,还是反对人对名利的迷恋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