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纪(一)求同存异
在我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有一个男生很特别,他上课几乎不听课,可是成绩却超乎常人的好。
我们学校是分层次教学,每个年级有4个重点班,11个平行班,初三年级有将近1000名学生,这个男生每次考试排名都能达到年级前30名,最差也不会落到年级前50名,对于这样成绩的学生,本应该受到所有老师喜欢,可他却是他的班主任的烦恼。
学期初,我才接手这个班的课,对于这个有70人的班级不甚了解,由于人太多,我连记住他们的名字都要花上一些时间。最先留给老师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调皮话多的学生,这些学生我在第一节课后就基本了解了。后来我逐渐发现有一个男生很特别,他基本不听我的课,我上课的时候,他在做别的练习,或者在预习其他课程,我的板书他从来不看,PPT上的内容他也置之不理,每次作业他都没有交,他好像不在这个班级里读书,他的学习方式和其他人完全不同。几节课之后,他仍然是这个样子,我努力地想在课堂上呈现出精彩的教学内容,吸引他的注意,可他完全不为所动,依然在课堂上做着自己的事,我提醒过他两次要翻开课本,注意听讲,可下次他依然我行我素,好像完全没把老师放在眼里。
我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一次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我问他是不是他不喜欢我的课,为什么总是违背老师的要求,他慢悠悠地说不是,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听了他这句话,我放松了对自己的怀疑。原来他是那种自学型的学生,据我了解,这种学生极其聪明,而且极其自信,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并且相信自己的方法的有效性,他们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甚至不需要老师,老师只不过是他们学习路上的工具而已。
我没有和他进行过多的谈话,既然他选择这种方式学习,而且成绩极好,我似乎没有理由对他的学习方式进行干涉,我叫他回去了,他没吭一声转身就走,我猜想他不仅自信,而且自负,他甚至没把老师放在眼里。为了印证我的猜想,我问了她的班主任,她告诉我他初一时是不读书的,不知怎么初二的时候努力读书,成绩飞速上升,他做到了很多学生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但是所有老师的课他都不听,每节课他都在做自己的事,老师讲的内容与他无关,包括班主任的课,很多科任老师都反应过他的情况,我不是第一个。班主任告诉我:“我跟他妈妈沟通过很多次,他妈妈拿他也没办法,孩子成绩好,在家里学习也很自觉,我们又没理由批评他,他并不是完全不听课,他只在他认为需要的时候抬起头听一听课,然后又埋头做自己的事,不如你先放过他吧,你看看他下次月考成绩怎么样再决定怎么做。”
其实我已经想好怎么做了,就是不干涉他的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学到东西,哪种方式并不重要。在我的课上我不再理他,就当他不存在,作业和背诵我也不催他,我想看看他是不是像他班主任说的那样。
一个月后迎来月考,果然不出所料,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年级前30名,班级第2名,语文诗词默写全对,阅读理解的答题很到位,作文中规中矩,他这样的成绩,放在重点班也是数一数二的,如果能保持下去,重点高中绝对有戏,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能在他偶尔抬起头听我课的日子中,继续我的教学。
我拜读过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里面有一则教学案例我印象深刻,他遇到过一个成绩优秀,自信且有些自负的学生,他十分满足于他的成绩,对他所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为了给这个学生点颜色,万玮老师用他深厚的教学功力征服了这个学生,这则案例不仅体现了万老师的教学功底,还有他深深的教学智慧。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想会会我这个学生,我想让他明白老师并不是他的工具,而是他的领路人,可他完全不给我这个机会,他纪律良好,成绩优秀,不惹是非,完全游离于现有的教学秩序外。对于他是否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这点,我不跟肯定,这只是我从他遇见我从不打招呼这一点的猜测。
我尊重这种个体差异,毕竟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千差万别,周恩来总理在处理国际关系上都强调求同存异,何况教师对于学生呢?即使是工具也有价值,那就让我做他的工具吧,大不了从此天涯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