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随笔精选录想法简友广场

说好的艺术之美!这些乱七八糟的是什么?(下)

2019-06-26  本文已影响1人  王发贤

接上篇,全文完结

说完了审“美”,我们再来看一下“丑”的艺术

杜尚的装置艺术《泉》

这件作品在2006年估价高达360万美元,你也许已经意识到了什么,这样作品看起来很有熟悉感——对了,它实质是一个小便器,被倒置了。

一个小便器怎么就成了艺术品?

艺术评论界对这件著名的作品有很多评论,道出了它不凡的意义,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查,我就不再转述,只说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我记得一个小故事,有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小点。然后问成年人这是什么,成年人回答“粉笔印”,你再去问一个幼儿,回答却很丰富,有的说是“一颗米”、有的说“蚂蚁”、有的说“雨点”。这个小故事说明,成人因为对世界的熟悉,而形成了很多程序和模式化的思维,因而对很多内在的东西变得不敏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充耳不闻,熟视无睹”。

杜尚的这件作品,正是在揭示这样的内涵,因为我们太熟悉,如果这个物品不被命名,它在所有人的眼中只是一个小便器。而当有了“泉”这样的命名,它内在的一个意象被唤醒了,这个形象真的很像“泉”,它流畅的外形,它象泉一样静谧的气质呼之欲出。

补充一下,有人会说就因为这样就是艺术,我也买一个小便器,命名为泉,为什么就不值360万美元。我记得一个比喻“第一个将美女形容成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将美女形容成花朵的是庸才,其它再将美女形容成花朵的就是XX了。”

以上所说,是第一种所谓的丑,严格意义上它其实不是“丑”,实质是美的,之所以被认为作丑,只是因为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思维定式将人的意象无意当中引向了一个固定的对象,已至于发现不了它的美。而艺术家不受限制的想象力在这里发挥了引领作用,打破了即有的形象,将它的内在美呈现了出来。

然后我们再来看另一种丑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

燃烧着黄色、橙色和红色的火焰,在炽热的天空下,一个无法分辨是男是女的人站在桥上。他穿着褶皱扭曲的蓝色外套,似乎要淹没在身后奔涌的夹杂着浅绿、靛蓝和深蓝的河流之中,他举起枯瘦的双手放在那光秃并且凹陷如骷髅的头两侧。他的眼睛瞪得很大,眼底尽是恐惧,发出恐怖的尖叫。远处有两个人站在桥上,峡湾中漂着一艘小船,尽管这些远处情境正常,但整幅图画弥漫着一种让人压抑极其恐惧的感觉。

这样的画看起来怎么样,美吗?当然很丑,但在这幅很“丑”的画前,我感到了巨大的震撼和感动。我个人的感觉是,这幅画真实的表现了人内心的某个自我被人生和世界挤压后的真实变形状态。它将人边缘化的感受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但是这个感受一般来说被认为是不和谐的,不美的,应该被隐藏起来的。但这样的画却将这种状态表达出来,唤起了很多人的认同,使我们可以正视自己和他人内心深处的这一面。

一句话概括,这样的“丑”使人正视自己和他人,并且思考人生和世界,从而变的柔软和有温度。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些类似的事情。比如假日休闲,我们都喜欢选择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好山好水,倘若去一处阴暗霉臭的穷山恶水呢?这不是有病吗?曾经我因为课题调研去了本市的垃圾填埋场,离现场还有数公里,空气中就弥漫着一股酸臭的气味,到达现场沉重的气息更是另人窒息,很多人甚至按捺不住干呕起来。有点空闲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去这样的地方自己恶心自已不是脑子进水了吗?恰恰相反,那个经历让我很震撼,第一、我亲眼看到我们城市每天产生的数量如此庞大的废物,这其中有我和我的家人的一份。第二、我想到我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是有人在从事这样的工作的结果,我的岁月静好,却有人在污垢中沉默前行。

如果我们都选择性的将注意力放到美好的事物上,却不想不愿正视脏的臭的垃圾,无论是生活中的还是心灵上的,垃圾围城是小概率事件,腐朽败坏却每一天都在发生,迟早有一天会达到深处,而刺激神经让人在无人知觉的角落里有苦难言。

最后我们说说真丑的“艺术”

我在这里把艺术上加上了引号,这样的东西并不是艺术。

近来引起全社会上下批判的丑书

在这里会有一种误读,有人认为艺术就是表现,只要有表现力的东西就是艺术,出于这样的理解,搏取眼球,丑出新高度,只要有强烈的表现力,给人的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就被人认为是艺术了。但这样的东西是艺术吗?

回到我们最初对艺术的分析,艺术不一定都直接和“真善美”相连,但最终的归宿和指向必须是“真善美”!为丑而丑,用丑来激活人心中隐秘而不可告人的兴奋点,所有人开始堂而皇之的丑,以丑为荣,推动一场丑的狂欢。这本质是人不思进取而又任性的表现,你任性世界就会为你另立一套规则吗?想起一句网络上的戏语,“老子名叫赵日天,先有老子后有天!”为丑而丑,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局,骗得了一时,骗得了一世吗?

艺术服务于生命,通过艺术我们触摸生命的新高度,如果有一种东西被人称作艺术,却并不促使人成长,并不将人生导向开阔和光明。那么不论谁将其称为艺术,但我个人是不会认可这样的东西。

最后说一说我们最初提到的“糟糕艺术博物馆”,它还是有点意义的,对我来说,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学画画时画的那些画,我因为自己画的那么丑而不好意思,看了这些画我开始笑起来,既是嘲笑这些画,也是自嘲。这样的笑使我放松了,有了勇气继续尝试作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努力把它做好。

但这样的画真的不是艺术!假如我们就此混淆了美和丑的界限,就成了颠倒黑白,走入了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歧途中。

行文至此,说的差不多了,一件不太相关的事跳进了我的脑子中,2017年9月,《花花公子》杂志的创办人休·赫夫纳去世,引起人们对《花花公子》历史的回顾,美国的主流社会曾经将其视作引人堕落的代表,要求将其禁毁。但有一段评价深为我所认同。

有时候,人人显得不食烟火,个个都是圣公圣母。别担心,那一定不是你出了问题,而是他们在演戏。

艺术指向真善美,否则就不是艺术,《花花公子》肯定不是艺术,但不是艺术就不该存在吗?

至少我个人有某些隐秘不可示人的阴暗需求(不我说了,否则自我暴露过多),在成圣成贤前,世界的多样化为我们提供了暂时逃避和放纵的空间。

不该禁绝这样的存在——但这不代表要炫耀,要为它赋于光环。

最后再总结一下,首先艺术之美,这个美的内涵和层次不同,不能简单的割裂来看,很多时候有背景和文化的因素在中间。其次艺术不一定是审美的,也可能是审“丑”的,但这个审丑必然要是一种坦诚的勇敢,使我们真实的面对生命的背光面,而这样的审丑最终的指向和归宿仍然是真、善和美!否则无论如何难以称之为艺术!

说好的艺术之美!这些乱七八糟的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