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数学学习33

2024-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傻傻做人

    在《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介绍了: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

1.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联想与结构”处理的是人类认识成果(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的相互转化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其实对老师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没有在安全而舒适的状态下,学生对于心中的很多疑问都是不会说不出来的,因为说出来就是自找麻烦,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还被老师嫌弃多事儿。这就让学生逐渐形成了: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至于我学到什么,那就跟老师无关了。这些情况,就是老师太一本正经,按照既定模式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特有的声音来进行教学造成的结果。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就脱节了。想要挽回学生的心,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儿了。因此,关注孩子,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认知经验去教学,才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2.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生理活动或受他人支配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生发的内心体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有“活动”的机会,有“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地,简约地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形成,发展的过程的机会。

学习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得需要学生亲自经历才会有感悟,因为有时候想很多,精神折磨了,却难以有结果。做,才是出现结果的必备条件。反观课堂,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坐”而不是“做”。值得我们去反思,让屁股肩负,也许有不一样的结果。

3.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本质与变式”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学习对象)才能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的问题。把握本质的过程,是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分辨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区别的过程,也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讲述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去把握的过程,就是“质疑”“探究”“归纳”“演绎”等等,使学生与正在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灵魂联系。

只是用教材教,用教师的经验教,这肯定是不行的。需要不断学习,将数学先学厚,再加工变薄,再结合学生特色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4.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如果二者脱离,肯定让学生心中产生诸多疑惑:学习这些到底有什么用呢?学习的结果就是具备各种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多观察生活,看到问题,多用不一样的数学思维去观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5.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形要素

“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的问题,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

个性化,因材施教,在目前的教学,越来越重要了。因为人不同,需求不同,潜力不同,自然学习方式不同,统一化的教学已然不能够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发展学生才行。

教学不是易事,要用复杂的思考,简单的行动去培养每个孩子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