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倾听,什么时候需要正确表达,这是不一样的,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谁心里有困惑,谁先提出问题,我们要用不同的沟通模式。当孩子有困惑时,TA来找你说,这是孩子的困惑,当你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对,对孩子的行为提出异议时,这是父母的困惑。
举个例子,晚上下班了回到家,孩子跟你说:“爸爸,今天学校举办了拔河比赛,高个子同学都分在对方组,我们组使劲了全部力气,还是输了,真扫兴。”这是孩子心里有困惑想跟你说,父母需要的是正确的倾听。
再举个例子,早上你开车送孩子上学再去上班,约定7:30出门,时间到了,TA还在房间磨磨蹭蹭,连鞋都没穿好,也没系好红领巾,而你心里开始着急,担心出门晚了塞车,担心TA迟到,也担心自己迟到,还担心去晚了没有车位……你连催了两次TA口里应了你但人还没出来,这时候,你更焦急,音量提高,也没那么温和了……这是父母有了困惑,父母主动说,这时候需要用“说”的技术。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一是孩子有困惑想对父母倾诉,一是父母有话想对孩子说,这两种模式下,第一种模式,父母需要掌握倾听的技术,第二种模式,父母需要掌握如何说的技术。
我们做个小练习,来巩固一下问题归属原则。这里给了几个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大家看看是父母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一,当父母在赶时间的时候,孩子却在那里磨磨叽叽。这是谁的问题?这是父母有困惑有问题。
二,孩子没有准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回家。这是谁的问题?这是父母有困惑有问题。
三,十几岁的孩子把音乐的声音开得很大,以致他的父母无法听见对方的谈话。这是谁的问题?这是父母有困惑有问题。
四,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这是谁的问题?这是孩子有困惑有问题。
五,孩子发现家庭作业太难了。这是谁的问题?这是孩子有困惑有问题。
六,孩子对老师感到生气。这是谁的问题?这是孩子有困惑有问题。
七,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自己的体重过重感到沮丧。这是谁的问题?这是孩子有困惑有问题。
搞清了问题归属的区别和不同,我们再来一个一个看,当孩子有问题和困惑时,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如何正确倾听。
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天,十岁的女儿过来跟我说,“妈妈,我的同桌上课时老是找我讲话,打扰我听课,跟他说了,上课时不要跟我讲话,他就是不听……”作为孩子的妈妈,听到这句话,恨不得帮孩子去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不过,PET告诉我们,还有更好的方法。相信不少家有学龄期孩子的父母都听过孩子向你诉说过类似上述的烦恼,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该怎么应对呢,该如何跟孩子沟通,才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的家长会说,我会教孩子狠狠地教训那个孩子,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说,举手报告老师,有的家长会说,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我要找他妈妈……这些都是好办法吗?如果不是,那还会有什么好办法呢?
一个一个来看,首先,孩子来向我们倾诉烦恼,TA的真正目的是什么?TA真的是来寻求一个答案的吗?我想,没有一个父母是百科全书,爱因斯坦的父母也未必。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在工作中,或者跟朋友之间有些困惑,回家跟家人说,我们是想从家人那里得到一个答案吗?他们给的答案我们会满意吗?
还是前面举的例子,设想一下,你十岁的女儿回家跟你说学校拔河比赛的事,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回应?孩子说:“爸爸,今天学校举办了拔河比赛,高个子同学都分在对方组,我们组使劲了全部力气,还是输了,真扫兴”,我这里列举几个回应方式,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回应方式。
一是:“哎呦,这分组是怎么分的嘛,高个子都在一组,太不合理了,没关系,输赢不重要,重在参与”,这是安慰,表示同情,安抚;
二是:“下次拔河比赛如果还是这样分组你要向老师提议……”这是建议,给出解决方案或意见;
三是:“你们组输了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埋怨对手”,这是评论、批评,表示不赞同、责备。还有很多种回应方式,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大家换个角度,把自己当成十岁的孩子,回家跟父母说拔河的事,当听到父母安慰、建议甚至批评自己,会有什么感受?我相信大家听到父母跟我们这样说了以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他们真不理解我,好扎心,我再也不想跟他们说这类事情了,甚至扭头就回房间把自己锁起来。
我们向父母说这件事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我们是来求建议和答案的吗?我愚蠢到什么事情都不会解决吗?我们只不过希望倾诉一下内心的感受,仅此而已。大家觉得对吗?
这就简单了,孩子仅仅需要一个倾听者,TA不是来求安慰,也不是来找建议,更不是主动找批评的,那父母应该怎样听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核心技术,用接纳性语言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中的技术,叫门把手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说的这句话相当于开启了孩子话匣子的门把手。
诸如““我明白了。”“真的。”“哦。”“怎么样?”“你这样做了,哈。”“有意思。”“真的呀?”“给我讲讲。”“告诉我更多的情况。”“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你想谈谈这件事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吧。”“我们听听你有什么想说的。”“继续说吧,我听着呢。”“听起来你似乎对此有什么要说的。”“这似乎对你很重要。”等等,好,我们现在听一下这段对话:
孩子说:“爸爸,今天学校举办了拔河比赛,高个子同学都分在对方组,我们组使劲了全部力气,还是输了,真扫兴。”
父亲看着孩子的眼睛,身子稍往前倾,停下手中的活,对孩子说:“哦,是嘛,听起来你似乎对此有什么要说的,给我讲讲”。
当你这样说的时候,孩子会觉得你在用心听TA说话,你对TA说的话很有兴趣,TA就会把心里话全部告诉你,当TA把心里的困惑全部说完之后,一般来说,TA对整个事件在内心重新进行了梳理,答案已经十有八九了,就算没有完全成型,这个时候,父母再使用一个技术,心理学上叫共情,又叫同理心。
简单来说,就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就上面的例子,当孩子讲完整个拔河比赛的事件经过以及TA的感受后,你就可以跟TA共情了,你可以说:“听起来,你觉得老师在分组时没有考虑周全,将个子高的同学集中在一组,导致了你们组输了。”注意,共情时一般只是去体会对方的感觉,并不加以个人的评论,这时候,孩子是不是感觉得到了理解,并且会重新很认真地去思考这个问题,TA们组输掉真的是因为人员分配不合理吗?
再举个例子,吃晚餐的时候,孩子跟你说:“舒涵说她寒假要回老家,寒假没人跟我玩了,我都不知道能玩点什么。”
这时候,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最常见的是:“她回老家你可以和其他同学玩啊”,“寒假先把作业做完,我们再安排点活动”,诸如此类,这里,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在听到你给她的这些“建议”后,会有什么感受?
你心里会想:我不知道找别的小朋友玩吗,我不知道要做作业吗?真不想跟你们说了。那当孩子说了这句话后,我们的正确回应方式是什么?应该是跟她共情。
这里有一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你喜欢和舒涵一起玩,你想知道寒假她回老家了,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假期。”孩子只需要一个朋友式的倾听者,不需要你给Ta提建议,当你跟她正确共情后,TA觉得父母很理解我,就会继续TA自己的想法和话题,这时候,你继续用门把手法,说:“嗯,我很想知道你的详细计划。”Ta就会将TA所有的想法、计划,有关这件事的一切都告诉你,说完之后,你发现,TA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你其实什么都没有说。
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技术,如何对孩子进行积极倾听,这里我们介绍了两个核心技术,一个是门把手法,一个是共情。
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主要讲了几个问题。
一是介绍PET,PET是对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效沟通能力的训练;
二是对问题进行归属,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很简单,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就是谁的问题,谁有困惑就是谁有问题;
三是当孩子主动来跟你倾诉时,即孩子有困惑,有问题时,父母的正确回应方式是积极倾听,其中,包括门把手式倾听和共情两个技术,门把手式倾听是鼓励孩子继续说,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体验孩子的感受,并对孩子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希望大家在看了此文之后,回家都能成为孩子最忠实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