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季羡林的生活禅

2022-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樱桃在成长

大师已逝,但作品永存,智慧犹在!——谨以此文,纪念季羡林老先生逝世13周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陶渊明在《形影神赠答诗》里的这四句诗,季羡林先生很喜欢。

意思是:天那么空,海那么阔,我们生在天地之间,应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职尽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不用老想着可以得到多少回报。

这几句诗文很好的反映出,季羡林先生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

他希望能够实现与天地合一,让自己归化于自然,让生命随“大化”而存在。

正如他所倡导的“和谐”,他说和谐有三个层面: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内心和谐。即包含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

季羡林先生在生前一直思考的问题,不经意间已然流露于笔尖。

我们在《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这本书中,在他的散文集中,在他的字里行间,将感受到一代大师的真性情,大情怀。

先生说,自己像铁皮暖瓶的性格——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

正如本书的封面,外封蚕丝纸,素雅纯净,柔软细腻;内封硬板纸,热情似火,色彩斑斓;内文又禅趣横生,多彩多姿。

林青霞曾说:

给我启发的作家是季羡林……没有很难的词汇,也没有很多的成语,但写得很有感情。让我觉得写文章不一定要很多的成语或者很艰难的字,只要把感情、自己真的真性情写出来。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纯粹平淡之人。

我们评价他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总感觉把所有文学头衔用在他的身上都不为过。

但季老先生却对此很不屑,他一连写了《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三篇文章来“自证清白”:

“三项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就是季羡林先生,他对做国学大师,亦或者是做圣人,都不感兴趣,只想时时以真面目示人,这便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不追求在天国中求得永恒,也不在乎死后能流芳百世。只想时刻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与这世间万物和谐相处。

一、与人相处

在季老的笔下,《三个小女孩》中的未未是他的“缘分”,是他记忆中的“甜美和幸福”,是他孤寂晚年中的“活力色彩”。

另我们欣喜的是,文中的未未在本书中,以文字的形式与先生进行了隔空对话。

虽然天人相隔,但我们依旧能感受到一种神奇的魅力。先生文字中的小女孩未未,与现实中已经长大的未未,仿佛通过文字建立了某种链接,更多的是文字外的想念,和因想念而留下的泪珠。

二、与动植物相处

先生是一个感情丰富细腻之人,常常会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

他说自己感情太多,供过于求,注定成不了伟人,也甘于做一个渺小的凡人。

可当我读到他写的《幽径悲剧》时,竟然忍不住随之一起哭泣:

……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

一颗渺小的古藤,便让他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可见先生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这份悲悯在他的笔下,每一人,每一物,每一事都被赋予了深情。

三、与大自然相处

“感动中国”给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中这样说道: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他笔下的文字,总是干净通透的,寥寥几句,便能说透人生真味。

在《晨趣》中,他这么写到:

多么可爱的清晨,多么宁静的清晨!
此时我怡然自得,其乐陶陶。我真觉得,人生毕竟是非常可爱的,大地毕竟是非常可爱的。我有点不知老之已至了。我这个从来不写诗的人心中似乎也有了一点诗意。
此身合是诗人未?
鸽影湖光入目明。
我好像真正成一个诗人了。”

这是一个古稀已过,且将近耄耋的老年人,在面对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

这种顺其自然,宠辱不惊的人生观,不正是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所缺失的吗?

金庸在访问北京大学时,当被问及喜欢读什么书时。
金庸回答:“《牛棚杂忆》。”
又问:您崇敬的北大教授是谁?
金庸毫不犹豫地回答:“季羡林”

喜欢季羡林的不只有金庸,还有千千万万的读者,我们喜欢的不是他文学泰斗的名号,只是单纯的喜欢这个感情敏感的老头儿,喜欢他简单生活中的“观自在”。

观世界自在,观他人自在,观心自在,这是一场“莫向外求”的幸福,一种生活的智慧。

圣严法师说:生活得安详就是禅。

我想季老先生真正做到了,在匆忙中活出一片安详。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在平静中欢喜,在疲惫中复苏。用心去体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