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14(吾从周)
【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章旨】:
【注释】: ①监(jiàn):通“鉴”,借鉴。二代:指夏、商二代。②郁郁:文采盛貌。文:指礼乐制度。
【语译】: 孔子说:“周代的礼仪制度是参照夏朝和商朝订的,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接受周代的。”
【释义】:
孔子为什么那么推崇周礼,李炳南老人给我们指出主要有两点:一是“周鉴于二代”,周礼借鉴于殷商二代,又在两者基础上加以完善,是夏商周三代的文章典籍中最完备的。二是”郁郁乎文哉“的”郁郁“两个字描绘出它自然包含的礼的本质和条文。本质和条文两者兼备,又互相平衡,正所谓文质彬彬。彬彬是形容文和质很平衡,郁郁也是这个意思。文是它的条文,它表现的形式,质是它的质地,它的本质。它们互相平衡,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正是中庸之道,所以孔子盛赞周礼。盛赞之后他说:”吾从周“,我采纳周礼,我依中道而行。
藕益大师的批注中说:”花发之茂,由于培根。礼乐之文,本于至德。至德本于身,而考于古,即是千圣心法。故从周,只是以心印心。又从周,即从夏商,即从太古也。“”花发之茂“,花开得很茂盛,是因为它有根,有根的花年年都能开花,没根的花只能开一次,谢了就没了。这是用来比喻礼乐和道德。礼乐能够看出来,”礼乐之文“,文是属于表面的。我们能够观赏的,就像看花一样,花长得很好看,礼乐就像花。根是什么?根是德,本于德,本是根本,因为根好,它吸收养分供给枝叶花,所以花长得美。这是讲礼乐要本于道德,真正有道德的礼乐,才是美的礼乐,尽善尽美。
前面章节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礼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了仁,讲礼乐就是无本之花,没有根的花,那叫昙花一现,马上就凋落了,所以要有仁德做根本。仁德又是以什么为根本?藕益大师讲是”至德”,至是最高,最高的道德以什么为根本?以自己为根本,要我们去修至高无上的品德。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修身为本”,这是大学之道,就是“明明德”。明德是至德,要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力行,还需要有古圣先贤的教悔来对照,因为自己不是圣人,如果盲目地任自己的意思去行,就有可能“任己见,昧理真”,会违背了真理,自己还不知道,这叫盲修瞎练。所以要”考于古“,考是考证,根据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来作为考证核实,我们这么做对不对。换句话说,我们也能明明德,也能得到至德,至是终极,终极是什么?自性圆满。觉悟圆满的自性性德流露出来,我们就是见了自性的人。见了性以后,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不符合礼,就是礼,是自然而然,不是造作出来,也不是圣人规定我们一定要这么遵守的。
我们没有见性之前,还是凡夫,一开始,确实需要按照圣人所指示的去做,那是勉强而行之。勉强到了一定程度,豁然通达自性了,我们就不是勉强,是自然。即使不用去看圣贤典籍,我们所做的也跟圣贤说的礼没有任何差错。为什么?圣贤所制定的礼和乐都是自性流露,所以说它“本于至德”,我们已经有至德了,当然也能有礼乐。
孔子讲,“吾从周”,孔子为什么特别挑周礼来推行?实际上这叫“以心印心”。周礼不也是至德流露出来的礼吗?用周礼,只是以圣人之心印自己的心,印证了自己也跟他一样。周礼是周公所制,周公是圣人。周公的心法,我们得到了,孔子的境界也入了周公的境界,他只是用周礼去证明,一看,果然自己的境界跟周公的境界一样,这叫“以心印心”。印象古代的印章,一盖下去,给我们做个证明,叫印证,我们也跟圣人一样了。
“又从周,即从夏商,即从太古也。”周是周礼,源自于夏、商二代之礼。夏礼和商礼也都是圣人制定出来的,周礼只是在前代的礼上做一点点增减,它的精神、它的根本还是保持不变,只是将礼现代化了,精神还是至德,还是圣贤的心法。夏礼和商礼也是圣人内在的至德流露,孟子说”前圣后圣其揆一也“,圣人的性德都是一样的,周礼即是从夏商之礼,即是从太古。太古也是最原始,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自性本性。这还是给我们说明,礼的根源在哪里?不是圣人故意想出来规范我们、约束我们,不是,完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性德。我们有着和圣人不二的自性本性。只是还没有见得自性。但我们只要按照圣人规定的礼而行,克己复礼,最后终有一日也能见得自性,证得圣人心法,得到至德,那么礼就自然而然了。到那时,正如孔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
现实生活有这样践行的人吗?有的。我曾经拜访过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写书法五十多年了,并且研修儒释道三家。我向老先生请教的过程中,他有一番话深深的震撼到我了,老先生说:”我小时侯背论语、孟子等经典,一开始是排斥的,觉得都是教条。但是慢慢随着自己践行与领悟越来越深入,现在由衷的感受到孔孟之道绝非高要求,都是分内事,是作为我们人本该做到的。“我想这便是与圣人心印了,圣人之心之想,既是我们之心之想,没有任何沟壑。当心认知到如此,去行即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则”不勉而中,从容中道“。
我们学经典,就要成为经典。否则,就变成文辞章句的学习了。我们要坚信圣贤所讲的每句话我们皆能做到,是我们要回归之本来面目。只有拥有这样的信念才能真正去落实所学的每一句经典。
所以,孔子说”吾从周“,那么我们要”吾从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