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自己写作课

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微课,看了那么多干货,却还是一个普通人

2017-12-25  本文已影响0人  Alan_Speaking


你焦虑吗?

1.

距离2018年还有8天的时间,一年时间过的真的很快。

最近也抽了一点时间复盘了一下今年买的网课:

十点课堂:

《大神教你制作高逼格的PPT》《快速升值,为你解读100本全球好书精华》《听简七说理财》

荔枝微课:

《运营小白,如何做到公众号日涨粉1000+》

千聊:

《DISC系列课》

唯库:

《零基础做出能赚钱的牛逼公众号》

其它公众号:

《下班后赚钱100天特训营》

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微课和几十本书籍,就不一一列举,共计人民币1500+,看了上面的课程,可能有些人会不屑一顾,因为在这个知识付费时代,还有太多人一年下来购买的课程远远多于这些。

但是买了那么多课,又有多少人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也许大部分与我类似,再重新思考了之前购买这些课程的目的,其实有很多是在脑袋发热的情况下冲动所为,事后想想真的觉得买过来其实根本不想去听,或者去听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这里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看了那么多干货,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篇文章的标题其实也是来源于它,其实在这里就是想说一句话,我们过得不好大多数时候是因为我们想的太多,又做的太少。

验证了猫叔常说的一句话,“不去做,然并卵。”

2.

为什么我们拼命地买课,拼命地学习,却始终还是一个普通人?

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存在幸存偏误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就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我们购买了那么多课程其实在本质上都不是因为课程本身的内容适不适合我们,我们买的是学习课程之后获得成功的美好感觉。

这种感觉就跟毒药一般,让你沉醉,却见血封喉,我们甚至会为了这种感觉而忽略了自己原本购买课程的目的。

而大量的销售文案,越来越多的精妙文笔,都是在描绘出这样一种画面:你学了这些课程之后,你会成为像讲师大咖那样牛逼的人物,你会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样的愿景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但其实本质上我们只是在为自己的焦虑买单,我们买课很大程度上只是缓解自身的焦虑。

在自媒体时代,别人的成功太过普遍,这往往制造出一种假象:那就是别人能够成功,只要我能够模仿他,学习他的成功之道,那么我也能够成功。但是这真的是一种极大的幸存偏误。

患上这种“病”的人,在短期的努力看不到任何效果之后就会很快放弃自己的行为,而这就是普通人和精英人士的区别,精英人士不会告诉你,他曾经的失败有多么的惨烈,而我们看到的是他努力了,然后成功了。

我们学习的方法是他们成功后总结出来的最快捷的路径,而没有看到这条路径原本的样子。也因此我们容易放弃。

3.

改变了这些认知,我们接下来就要真正去踏出第一步。

那么如何去走出第一步呢?

首先我们过于相信和看重意志力的作用,我们总是以为,自己和精英人士之间的差距,就是因为自己的意志力、内驱力不够强力,行动力不高。。。

而这些品质对我们来说好像是一个人的天性,很难改变,所以大部分人都被吓到了。但是事实证明这个观点过于表象化。

早就有研究表明,我们生活中只有5%的事情是需要靠意志力去完成的,其他95%都是取决于我们的习惯。意志力对于我们生活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我们每驱动自己去做或者不做一件事都需要消耗自己的意志力能量,而消耗的越多,你就越会没有动力去做一件事。

那么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呢?

1.不要给自己设立一个过高的目标,刚开始可以允许自己小步快跑起来。

比如,想要养成写作的习惯,就不要一开始就想着马上写出100000+的爆文;想要养成健身的习惯,就不要想着自己要在短时间内练出马甲线,往往不怀着功利性去做一件事,更容易坚持。

2.不要试着一下子去养成很多的习惯,这样只会加快我们意志力的损耗,三心两意只会一事无成。

3.激励机制。

定期复盘自己的习惯养成情况,如果自己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就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顿大餐。如果失败,就要惩罚自己不能做一件喜欢做的事,如果你喜欢看美剧,就罚自己一个星期不能看美剧,让家人或者朋友进行监督。

4.

时间不早了,本来还想讲讲关于克服拖延症的方法,留着下次再说吧。

其实要做到走出第一步真的不容易,知易行难,成功的人毕竟是在少数,放平心态,知足常乐才是最重要的。

还想说的是,任何事情如果我们不是真的因为喜欢才去做,那么往往不容易坚持,即使坚持下来了也很难做出超出常人的成就。


2018年快到了,回顾2017年自己确实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但是内心的焦虑感依旧很强烈,给自己一个小目标,2018年学习如何提高行动力,用实践来缓解焦虑,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