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产品需求,挖到最后都是人性
前几天在北京做了个公开分享,笔记侠帮忙整理了1万多字的文字版
内容来源:2018年7月28日,纳什学院与创业酵母再次联手,邀请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前阿里集团产品大学负责人、求橙商学院联合创始人苏杰,深度剖析“BAT的产品修练法则”,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整理** | **笔记达人 杨智勇&soldier
封图设计 | 泉十七 责编| 丽丽
** 第 **** 2284****篇深度好文:10542 字 | 15 分钟阅读**
******************全网首发·完整笔记·产品经理******************
笔记君邀您思考:
1.产品到底是什么?
2.创业者为什么要学产品课?
3.BAT如何做产品的?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还是面向创业者的,在我看来,每一个产品经理将来有很大概率是要创业的。
因为当你在公司里的职位到了产品总监或者更高时,就不只是写文章、做原型以确保产品上线,而是你将会越来越为这个产品的结果负责。
同时,作为产品总负责人,如果没有这个机会的话,就会碰到一些瓶颈,你也只能去创业,才能对这个产品整体负责。
所以,在我看来,每一个产品经理都是现在正潜伏在公司里的创业者。
一、创业者为什么要学产品课?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你开始创业的时候,最先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我觉得最先思考的肯定是我应该做什么。所以,在找合伙人之前都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要先做什么,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创业者必然是公司的首任产品经理,作为一个创始人,你一定是这个公司的第一个产品经理,创业者和产品经理这两个角色是合为一体的。
只不过创业者负责的是一个公司,而产品经理负责的是相对不用考虑资本问题、不太考虑团队组建问题的一个产品。
回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说起来,这个岗位真正要感谢的还是互联网,感谢这个富饶的时代。因为产品经理因互联网行业才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中来。
我们看一下互联网行业的产品,通常而言,它的形式是比较轻,没有一些很厚重的服务,它是比较容易被做出来的,而且迭代周期也很快。所以,这一类产品率先从短缺的状态变成了富饶的状态。
短缺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是生产驱动,也就是说在那一特定时间里,执行更重要,把东西做出来更重要。
富饶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丰饶的时候往往是需求驱动,因为用户的选择太多了,这个时候用户选择谁,看重的不是你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而是这个东西有没有真正满足他的需求。
二、产品经理岗位出现的两个趋势
趋势一、越来越重要
产品经理诞生于传统行业,然后互联网行业把这个岗位带火了。
不过,最近几年,我们也发现很多传统行业也开始重视产品经理了,因为很多传统行业的产品也开始从短缺变得富饶了。
所以,产品经理出现了产业化趋势,将来一定会有产业产品经理,比如餐饮的产品经理、汽配行业的产品经理等等。
以一个从原来短缺到丰饶的最传统行业为例:
比如买米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比较一下30年前买米和现在买米的区别,30年前买米要到什么地方去呢?粮站。
今天买米会去哪里?超市、农贸市场甚至网上都可以,还可以选择散装的、袋装的,国产的或者进口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特别传统的、特别小的行业是怎么从短缺变得丰饶的。
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行业变得丰饶的今天,产品经理或者产品背后的产品思维和产品方法论对各行各业来说也变得非常重要了,这是一个趋势。
另外一个趋势分两点。
1.专业化。
我发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出现了专业化趋势,很多新出产品经理的书籍都开始从某一角度讲某一专业化的产品经理了,包括企业级的产品经理、人工智能的产品经理、电商的产品经理、大数据的产品经理等等。
我们看到,这个行业就像开发行业一样出现了细分,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是一个工程师,那么,你还得进一步问问他是哪方面的工程师,是安卓的还是IOS的?
产品经理也一样,在没有了解具体行业之前,你是没办法描述清楚一个产品经理的工作的。可见,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出现了专业化,它已开始走向成熟和细分。
2.泛化。
另一个现象,产品经理开始出现了泛化。怎么理解?就是说产品经理的一些基础工作已经出现分包给公司里各种各样的周边岗位的情况,比如做原型这个工作,更多地是分给了设计师,写文章这件事情,更多地是分给了开发。
当一些基层的、产品经理有一些工作被分配给周边岗位时,我们会发现,一个公司对基础产品经理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少。
当然,高层的产品经理也有一些工作是可以分包出去的,比如产品规划等,因为这些工作是一些泛管理岗位可以做的事情,他可能是业务负责人在做,或者这个产品运营的负责人在做。
这就是泛化,也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但在我看来,泛化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每一个岗位到底做什么事情,一定是跟随业务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公司里顶着产品经理这个头衔的人变少的时候,甚至这个岗位没有了,我觉得那时候才真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局面,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做一部分产品经理的工作。
三、产品到底是什么?
以千岛湖啤酒的公司为例,看看他们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当然,啤酒肯定是他们的产品。当我们谈到啤酒产品时,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啤酒的生产、研发的过程,想到啤酒用的原材料,包括麦芽、酵母、酒花等比较关键的东西。
这是千岛湖啤酒公司的产品,但是它的产品只有这些吗?不,这只是它的内核,瓶子里给你喝的那个部分,是它产品的内核。
我们再来看看上图中的包装,它们是不是产品?是。换句话说,这个叫用户界面。
一个用户在接触你的内核产品之前,一定是先碰到某一种用户界面,也只有当你把这个用户界面的足够有吸引力时,用户才会有兴趣接触你的产品内核。
相反,如果你的用户界面没有吸引住用户的话,他们可能根本不会和你的产品内核发生交互。
这个界面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小B的界面,因为它是整箱包装。
我们看到这个包装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成本降低了。
因为过去的界面是木箱或者是塑料箱,而且这种箱子还要回收,这就会产生一个逆向物流的成本。后来变成了纸箱时,它除了运输以外,还承担了部分品牌和营销的作用。
所以,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这也是从生产驱动向需求驱动的一个演化,而这个产品包装的背后也就是一种生产驱动向需求驱动的演化,开始越来越多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
上图是一个2C的界面,有没有发现,瓶子越来越小了?
为什么?
当你看到最早的这个瓶子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场景?我想到的是一个夏夜一群大老爷们儿在一个大排档的场景,这个瓶子它可能是要倒在杯子里喝的。
到了后面的那几种瓶子,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一个女生在酒吧里喝,所以,如果再拿前面的瓶子,画风就不太对,而是要选择后面那个可以直接拿着瓶子就可以喝的。
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变化?是需求场景发生了变化,它是应对需求场景的变化而做出的一些改变。
我们继续看包装,上图中的包装也是针对各种各样的需求场景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易拉罐、木桶以及鲜啤酒装的等变化。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传统行业都在应对用户场景来给产品的界面做一些定制化的包装,而且这种包装通常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甚至在没有接触到啤酒的时候,在各种场合、各种渠道就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品牌的LOGO了,这是一个更早的界面,它是用户界面、包装和产品内核的外延。
2015年,它在杭州最繁华的一条街上银泰城开了一个酒吧,叫做CHEERDAY啤酒,思考一下,这个算千岛湖啤酒的产品吗?当然是。
而且它还开始跨界了,开始跟一些娱乐消费行业、商业地产行业结合起来。当然,它跟原来有所不同,就是它的啤酒可以卖的更贵了。
虽然这家店不幸开了一年多就关门了,但它的这次尝试给了他们更多的思路,隔了两年,又开了一个脑洞,在千岛湖搞了一个啤酒小镇。
大家听到千岛湖时想到了什么?旅游。旅游要怎么和啤酒结合起来?就是蹭千岛湖的IP,蹭着千岛湖的IP建了一个千岛湖啤酒小镇。
所以,你看,它是以啤酒为核心开始外延了,过去的口号是酿造啤酒,后来的口号是酿造快乐生活。
还有一些公司也是这么做的,比如腾讯,它在做什么?连接。还有360,它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哪个词有关?安全。
再比如星巴克,它做的所有的事情跟哪个词有关?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是家,第二空间是办公室,星巴克是第三空间,它把它的位置挪到家、公司、星巴克上,开始往这个方向转。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家公司做到最后都不是在做产品,而是在做服务、文化,对用户的心理认知的改变。
四、从产品内核外延到平台
从啤酒这个传统产品可以看到,我们首先要看到内核,然后再适应场景来包装。
因为用户的需求场景是不断变化的,你要适应他们来做用户界面,当然,这也跟你对用户的洞察、市场研究的能力有关。
从实体到服务,如果你的产品始终是在卖同一个东西,那么,这个想象空间是不够大的,你还要思考一下你的产品是不是也有服务的部分,因为服务通常才能让你跟用户之间产生情感连接。
最后是从产品到平台,这是一个格局的提升。任何一家公司在强大起来后,都不是只提供单一产品,而是能把自己做成一个平台,或者把自己某一种能力输出标准化。做成一种让行业里所有玩家都能用的一种产品,把这种能力做成一种产品。
比如淘宝。
它有一个平台。
在阿里时,我做过很多供淘宝卖家用的软件,但后来,阿里跟我说,不要自己做软件了,而是要把所有API、所有的接口相关的数据开放出去,让独立软件提供商来做软件,我们要做一个平台。
这个格局一下子就上去了,这也是从十亿级别的公司到千亿级别公司的差异。不再自己做,而是做一个开放平台。
1.定位
要满足某些用户的需求,是“某些”而不是所有,这就是定位。
为什么要定位?还是那句话,丰饶时代用户的选择太多,如果用户发现你的产品是满足所有人的,那么,他就能感知到你的产品不是专门为他而做的。
而在丰饶时代,用户往往又能找到一个专门为他而做的产品,你想,他会选择谁?所以,定位非常重要。
2.洗粉
什么是洗粉行为?即有些产品为了服务某一群用户而故意得罪另一群用户。以吴晓波频道为例,我们知道吴晓波频道是一个内容型产品。但在2015年他做了个一个行为,即反屌丝文化。
而当年更广泛的理论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可以想想,当他做了这个言论以后,会有多少屌丝喷他。
但同时,那些中产阶级或者想成为中产阶级的人就会对这个平台更加忠诚,他们能感觉到你是专门为我服务的。这就抓住了那一群价值比较高的用户。
所以,在丰饶的今天,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对你没感觉。
所以,如果在这个时代你想做一个满足所有用户的产品,就会出现用户对你没感觉的情况。觉得你挺好的,你是一个好人,但我不用你的产品。
我们讲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扩展成三个产品经理每天都在讲的词:用户、场景、需求。有形的实物、无形的服务是解决方案。我们日常说的产品、功能、特性、服务、流程这些都是解决方案,所以都是东西。这是我对产品的一个定义。
五、****用户需求
如下图,我们对产品的定义是一个树根,树枝是产品从哪些维度进行分类。今天,我挑一个讲,比如用户需求这个点。我把产品分成了6个大类,工具、内容、社交、交易、平台、游戏,我们看一下每一种产品各自的特点。
1.工具
首先,我们先讲工具的特点。我这里说的工具是一些手机上的计算器、查天气的应用等小工具,这种小工具是用来解决单点问题。
这种能解决单点问题的工具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是拉新比较简单、容易。
但它也有它的劣势,即用户粘性差,很容易被别人拉走。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的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它的画像是什么,他对你来讲,不能说是一个用户,而只能说是一个流量。
很多工具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比如翻页器,用多久都不会产生感情的连接,换一个翻页器又可以用其他品牌的翻页器。
因此,对于工具型产品来讲,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用户粘性,让用户在你的产品里留下数据。
比如输入法。
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工具型产品,要怎么留下数据?
先来回忆一下15年前我们用的是什么输入法?15年前很多人会用智能ABC输入法,当时也不需要你注册、登录,因为没有账号体系。
但今天很多人用的是搜狗输入法,用搜狗输入法要求你注册、登录,因此,就会留下一些你的输入习惯,比如你常用的专业名词、同事名字、家庭地址等,这样可以在多端同步这些专业名词,这就是你为什么会用搜狗的原因。
还有一种特殊的数据是什么?是用户关系。所以,工具使用产品转社交产品是一个很典型的路径,它也是留数据,让用户彼此吸引,从而留在你的产品。
说到这里,大家想到了有什么工具转社交的产品?比如Keep,这款健身的应用,它让健身人之间产生了互动。
2.内容
当然,任何一种产品不一定是单一属性,它有可能有多重属性。
比如内容产品,它是一种特殊工具,所以,我在中间划了一个大于号,即工具大于内容。
因为内容性产品是一个天生的价值观过滤器,工具性产品往往没办法对用户做出画像,但内容性产品是可以描述出你的用户是具有什么特点的一群人。
比如得到:
它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人?用得到的话说是终身学习,所以它能够筛出来。
内容性产品有了这种天然属性之后,对用户会更加了解,对用户了解的好处在于知道他的需求是什么,这样就知道该给他卖什么。可见,内容性产品非常典型的一个转化路径就是内容转交易。
当然,也有内容转社交的,比如网易云音乐、小红书就是内容转社交的。
所有盈利模式如果简单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两类:
-
卖货。在有很多用户的基础上为用户画像,知道他们的需求以后针对性卖货。
-
卖人。比较低级的卖人就是把这群用户卖掉,像卖广告一样。当然,广告也有高级与低级之分,比如像非精准的广告,就是最粗浅的卖人,因为一些产品在卖出去时并不知道它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只能把用户当流量卖掉,卖给一些需要流量的人。
当然,如果你能够像facebook一样精准卖人的话,效率是非常高的。
3.社交
再来看一下社交,社交型产品是靠用户彼此吸引,其实还是为了了解用户,facebook为什么能把广告卖得那么精准,就是因为对这些用户的兴趣爱好、个人特质足够了解。
所以,各种各样的社交行为的目的也是让用户的画像越来越清晰,你能在这个用户身上挖掘到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多。
4.交易
一个产品能创造的价值的天花板,就等于用户数乘以用户价值(产品价值=用户数*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取决于你对这个用户的了解程度,了解多少就能从他身上挖掘出多少价值,这种模式叫交易。
交易分两种,最简单的交易叫低买高卖,还有一种叫做交易平台,搭了一个平台但是自己不卖货,引进卖家卖货,比如淘宝。
5.平台
更复杂的产品就是平台,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我们说一个平台通常具备上面多种元素。比如,大众点评,它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产品里面有工具属性的部分,也有内容性部分,同时还有交易属性的部分。
所以,平台一定是搭台子让别人唱戏的,大众点评搭了一个台子,让商家和卖家唱戏,滴滴搭了一个台子,让司机和乘客唱戏。
**6.游戏 **
游戏打造的是平行世界,它可大可小,小的话比如微信里的小游戏,大的话整个游戏行业其实就是释放人类富余生产力的一切。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不会玩游戏的,每天都在为吃饱穿暖而奋斗,终其一生,没有时间做游戏。当生产力提高以后,就有了游戏,出现了古典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娱乐行业,包括影视、音乐、电子游戏等。
游戏其实有点像释放人类富余生产力的虚拟世界的感觉,将来更是这样,随着AI、VR、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来在那个虚拟世界里人们创造的价值和消费,说不定还会大于真实世界的。
因为在真实世界里,你再有钱,一天也就吃三顿饭,睡觉也就一张床,这个消费是有天花板的。但虚拟世界可不一定,说不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综上,我从用户需求的角度为大家简单提了一下不同类型的产品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有一些路径,比如刚开始就做平台,一般是不靠谱的,常见的路径可能一开始会做一个小工具,用户积累起来后,再向社交、交易转变,然后再往平台方向转。
六、BAT如何做产品?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是一艘船从无到有的过程。产品经理描绘了一个宏大的方案,首席架构师做了一个规划,研发经理做了一个规范、高级的文档。
然后老板发话,市场部的人先上线再迭代,做一个简单的版本,给团队一个月的时间搞定;然后研发开始工作,提前进入测试阶段;接着就是突击阶段,最后项目终于上市了;然后是运维,市场开始宣传成功案例……
这一过程,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是什么?9个字,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
“想清楚”对应着产品,“做出来”对应着广义的技术,“推出去”对应着广义的运营。
关于想清楚阶段,我自己又总结****了****一个七步法****:
从产品概念提出idea,然后对idea进行筛选,搜集信息,需求转化(从用户需求转化成产品功能),然后再功能细化,或者打包做MVP(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进入做的阶段,最后再推出去。
其中最关键的是:需求转化。
关于这一步,首先要讲需求的三个层次:观点与行为,目标与动机,人性与价值观。
举个例子,比如有一个朋友,跟你说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去跑步。这是他的言行。当你问他为什么要跑步呢,他跟你说我想减肥,这是目标和动机。
而人性与价值观是什么呢,往往你是问不出来的,但是可以感觉到,他可能想在同事面前表现出一个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自己,但是他不会对你这样描述。因为这是更底层的心理价值观。
很多需求从下往上挖,都可以挖到人性价值观的层面。我们最常见的模型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生理、安全、社会交往、尊重、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自己提出五层模型之后,又加了一层,叫认知与审美。
什么叫认知与审美的需求?
比如很多人去某一个地方旅游,到了当地的第一站总会安排一天或者半天时间去一个地方——博物馆。
这就是认知与审美。有人喜欢去玩蹦极、过山车,去体验刺激的感觉,这种也叫认知与审美。
这六层正好对应着弗洛伊德提出的对人理解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生理和安全对应着生物人,社交、尊重对应着社会人,然后自我实现、认知与审美对应着超我,叫做意识人。
比如盒马鲜生。
它是典型的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例子。过去生鲜超市卖的是一只澳洲大龙虾,但你不会烧,就浪费掉了。盒马鲜生会直接给你烧好,它就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
因为当用户买的东西更接近它的本质需求的时候,你这个产品才能落地。
所以,需求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讨的问题。我给大家一个简单的Y模型:用户需求、用户目标、产品功能和马斯洛需求。
用户需求就是用户的言行,会包含需求的场景;用户目标是用户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产品功能是解决方案;马斯洛需求是最底层的人性层面。
在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回答一些常见的问题:用户是谁,在什么情况下碰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怎么帮他解决;
有这么多的解决方案,我们到底做哪一个;我们到底做多少、怎么样决定MVP的大小、迭代周期;本意是多少,衍生为要多少资源,是对成本和资源的评估。
这是我的一个模型框架,基本上一个产品经理在工作中要考虑的核心问题都在这里了。
如图,4这个点是人性层面。当汽车这个市场还比较初级的时候,它还是生产驱动的市场,汽车造出来比马强,不愁卖。
但看今天,汽车市场已经很饱和了出现各种细分市场,这时,你想要在竞争中出彩,仅仅能做到表面看起来满足了一些需求是不够的。
举一个细分市场的例子,中国市场入门级的豪华车市场。这个市场的用户在这4个点上有什么特别需求呢?
他们是新晋的中产阶级,刚刚摆脱温饱,而且未来看好的一群还算年轻的人。所以他们在4的层面上的需求,有可能是为了更好的社交,获得尊重。这一群人需要用车来衬托他的地位。
所以,我们发现,在宝马3系列和奔驰C级车上有一个针对这个市场而做的定制化功能,叫加长。
这个结论怎么来的?为什么加长更好卖?因为对个人来说是一种价值观,对整个群体来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认知。
因为,在中国豪华车的用户需求场景是,前面开车的是司机,后面坐的是一个首长,而且因为它是官车,很多企业主喜欢这个车,前面开车的是司机,后面坐的的是老板和生意伙伴。
中国为什么很多中小企业主喜欢买奥迪A6,因为A6很多年前是官车,办事方便,进出什么场所的,保安不敢拦。
所以,长时间社会文化的熏陶,让整个中国社会觉得车要大、后排空间要长,所以,豪华品牌的入门车系纷纷做加长这件事情。当然,在中国,加长车也确实卖得更好。
七、Y模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创新和创业会面临两大风险。
1.市场风险。到底有没有需求,这是Y模型的前半段,所以,在Y的前半段我们经常讲的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对市场的洞察,
2.技术风险,即你能不能做出来。很多东西真的是你能想到但做不出来的。比如,医药行业里的某一些疾病的特效药,市场需求非常明显,高血压的特效药,糖尿病的特效药,但现代的技术目前是真做不出来。
Y模型的精神内核: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Y的前半段叫做用心听,对于用户需求场景、市场情况,我们要用心听。但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要有自己的独特和创造性,不要照着做。
1982年的时候,在苹果office里面,有一个记者问乔布斯是否做用户调研,他说:“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给他们看到,用户才会告诉我们这不是我想要的,感觉特别无奈”。
这句话给很多产品经理造成很多误解,绝对不是不要听用户的,而是要: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从另一个层面讲,我们不可否认乔布斯有一些天才的地方,他可能对用户的洞察就是特别灵敏。但我们不是乔布斯,所以,还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比较好。
在推出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产品刚上线的时候猛推,因为你要证明产品上线了,想把那个数据轰上去。
但这个时候做猛推的动作,往往会造成用户来了一波,马上又像潮水一样退去了,因为这个时候你的产品还没有准备好,你的产品刚上线一定是千疮百孔的。
所以,要注意,当产品刚上线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是做流程的,而不是做拉新的,先保证产品的某一些数据达标以后再做拉新,这个时候用户进来以后才能比较多的人留住。
八、产品经理的7层修炼
在我看来,产品经理分为七个层级,每一个层级基本上能看出来他是做什么的。
初级产品经理:
需求细化与研发跟进,这是最初级的产品经理,我们对他的要求是写文档、接需求、做原型,跟进开发确保上线。
初级到第二级:主动项目管理。
这两级最大的差异是从被动变主动,从接需求开始,你能够自己提出我的产品该做什么了。
第二层到第三层:从局部到整体管理产品。
之前你只负责一个产品的模块,但是那不构成完整的产品,你现在开始负责一个完整的客户端,从局部到整体,这个时候要有大局观。
大局观包括两方面:
- 时间大局观:是指你眼中的产品要是一个又一个迭代的螺旋上升,而不像更早期时,把产品简单地看做研发项目,就像一个很饿的人吃肉的时候,嘴里嚼着一块、筷子上夹着一块、眼睛还盯着锅里的一块。
2.空间大局观:你要能知道产品的成功不仅是靠产品、设计、研发把东西做出来,还要能推出去。所以你要看到运营、服务、市场、销售以及合作伙伴的价值,怎么样通过完整的团队协作拿到结果。
第三层到第四层:从单独到群殴。
你过去是负责单一的产品,现在变成一条复杂的产品线了。这时你就要具备带团队的能力,比如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要开始注重偏管理上的工作。
第四层到第五层:从维护到创新。
第四层是维护一个产品线,第五层你要无中生有地做出一个产品线来。
第五层到第六层:从产品到业务。
你在产品岗位上到了第五层就是你的瓶颈了,你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结果负责的话,就只能去做全程管理,负责整个商业闭环。
第六层到第七层:从自己到社会。
公司非常成功,能赚到钱,而且还对社会有价值。比如淘宝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让很多残疾人可以在淘宝上开店卖东西养活自己,这就是它创造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在自己公司成功的基础上,再上升的一个事情。
八、产品经理创造的价值
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创造用户价值。
这是对产品经理最基础的要求,当然对创业者也是一样的,你在创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你得做出一个对某些用户有用的东西,然后你才能往下走。
第二阶段,创造商业价值。
在做出用户价值的基础上,能赚到钱养活自己。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你这个部门不是靠公司的其他部门养活,而是自己能养活自己。
如果靠其他部门养活的,是系统的一环,你还没有看到全局,你可能是一个公司的引流产品,很多大公司里都会这么分。
而对于创业团队来讲,到了第二层,也就意味着自己有造血功能了,不再是靠投资人的钱而活。我们讲商业模式有2B、2C,你作为一个创业者不再是2VC了,你开始创造自己的商业价值,VC只是帮你加速的一个资源。
第三阶段,创造社会价值。
当你做的事情有外部性了,对这个社会还有价值,有它的正向外部性,你的价值就溢出了。
最后,讲一下终极修炼。产品经理的修炼到了终极以后,是把具体的任务抽象成一些能力,甚至抽象成一些思维方式。
我觉得很快每个岗位都具备产品经理的部分能力,我们也看到硅谷产品经理的基本工作也被分包了,所以尽快成长到第四层。
你要出来创业的话,其实你的起步就是第五层,边打边补课的状态,所以会更加地辛苦。
还是那句话,终极思维训练是: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
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在生活中面对各种人和事、做重大决策的时候,都可以用心听,但不要照着做,这将形成一种社会推动力。
什么意思?
我认为社会有两种阻力,一种不用心听,一种只会照着做。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社会大家都只会照着做,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没有创新了。我是比较认同那种反叛的文化、颠覆的文化,那种向年轻人学习的文化的。
第二点,不用心听。你会在网上看到无数的喷子,只要社会不好的新闻一出来,总有一群人在那边无脑地喷,你说他们是发泄情绪也好,但大家都有情绪,他们喷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一点意义都没有。
这个是大家思考深度的问题,他并没有思考,并没有给出解决方案,我觉得给出解决方案的喷才是比较好的喷。
所以,两种阻力,一种不用心听,一种只会照着做。如果更多的人能够用心听,但是不照着做的话,这个社会一定往前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