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
全文约4300字,阅读用时约11分钟。
《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你懂什么是时间管理吗?
你了解时间管理的真正意义吗?
你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技巧吗?
现在有很多人在追求时间管理,最初我也一样。在尝试了各类App,不断摸索制定计划和每日回顾后,我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了时间管理的大门,各类书籍和培训已经没有多大新意了。但是,当看到《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封底的那句话时,我知道我错了。
时间管理不是让人变得一味忙碌,而是让人变得轻松,有时间享受生活。
回想自己这几个月所谓的“时间管理”,我尝试用计划尽量填补自己的空白时间,减少各种娱乐和刷头条的次数,让自己忙碌起来,以为自己在不断熟练个人建立的“时间管理”,殊不知这仅仅是源于“成长焦虑”而引发的症状,并不是真正的“时间管理”。
这才有了我开头的那3问。真正的时间管理应当是让自己成为一个高效的人,能够把时间节省下来尽量做重要的事--不仅在工作和学习上,也在朋友之间的玩耍,家人之间的陪伴,而不是把时间填满,让自己整天团团转,把“忙碌”当成“充实”。
在《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中,作者介绍了3个习惯,按照书中顺序分别是:先吃掉那只青蛙、清空收件夹、每日重开机。在实际习惯的使用过程中,遵循的应该是“每日重开机→清空收件夹→吃掉那只青蛙”这样一种顺序,我也将按照这种顺序介绍。
我自己阅读时做的简易思维导图01 每日重开机
什么是重开机?通俗来说就是“回顾”。
现代人做事情总是风风火火,学习也是一样,有一股“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舍昼夜”的劲头。我们总是害怕自己慢下来,觉得“一步慢、步步慢”。但是当自己偶尔驻足回望,才发现根本什么风景都没有看到,过往的画面如雾海一般模糊,曾经印象深刻的记忆也寻不见踪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我们大多人都不懂得“以慢为快”的理念。其实这种感觉如同当初在学校做笔记一样,老师黑板写什么,我们抄什么,但是老师讲了什么通通不记得。笔记抄了就抄了,回家也懒得翻开。所以一道题今天做错了,老师讲解了,下次考还是不会做。
这就需要我们定期“重启自己”。重启的意义何在?就是让自己稍事停留,回顾过去一段时间(一天、一周、一年等)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任务,感到满足和不满足的地方,通过这种“重启”来不断升级和迭代自己。用作者的话就是“每日检视”、“每周检视”、“每年检视”。顺便,我特意查了一下,“检视”这个词大陆好像用得比较少,作者应该是沿用了台湾省的说法。
在检视这个步骤中,作者建议大家用“晨间日记”来检视自己。每日检视即在早晨记录晨间日记”,每周检视即“回顾当周的晨间日记,进行反思并规划下一周安排”,每年检视即“在年末回顾当年所有晨间日记和文章,记录已完成和未完成的重要内容,做出新年计划”。
晨间日记模板没有写“晨间日记”习惯的人,应该和我一样,总觉得写这个有什么用?就算写,也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作者提供了他的一个模板,源自日本佐藤传先生的《晨间日记的奇迹》。巧合的是,我前段时间为了了解印象笔记的相关分类和标签,在阅读《印象笔记给你的空间》一书中,作者李参也给出了“晨间日记”的模板,并且根据印象笔记手机端的使用,将九宫格的方式改为了行排列,而且增加了“周回顾”栏目。这种方式可能更方便经常使用手机查看的用户使用,并且我们也能依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对每个栏目进行修改。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建议阅读《印象笔记给你的空间》中关于“晨间日记”部分。
源自李参的晨间日记模板02 清空收件夹
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各样的杂事烦恼,事情多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很容易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正在专心致志学习的时候,朋友发个微信请你帮忙点赞,你打开朋友圈点完赞,顺便扫了一圈,接着顺手打开一篇感兴趣的“标题党”,等你反应过来已经15分钟过去了。意志力强一点的可能还能挣扎着继续学习,意志力弱的就干脆缴械投降了。
古典老师在《跃迁》中提到,“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艺,一流高手靠专注。”我们这个时代,不缺整天高喊“努力!奋斗!”的人,也不缺身上有个把专技的人,最缺的可能就是“专注在做更少但更好的事”的人。
清空收件夹的意义也在于此--将日常的杂事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建立个人系统,形成一个闭环。没有清空之前各种杂事堆积,就如同绿皮车一样拥挤、速度慢,效率低;经过整理后的系统,如同高铁一般干净整洁、速度快,效率高。
绿皮车与高铁的对比那如何清空文件夹呢?
首先是养成立刻收集杂事的习惯。当临时来了杂事和新任务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即用身边的纸笔或者手机记录下来,不让这个任务在脑中停留过多时间,避免将手头重要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打断。除非这个任务是领导交代的必须立刻办理的“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不然就通通先“收纳”,专门预留时间集中进行处理。此外,我们还应当有意识地对信息的来源进行整理,如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电子邮件,待办清单App,纸质笔记本等。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处理的方式,将大脑里的杂事彻底清空,避免拥挤和堵塞。
其次,对整理出的杂事进行加工。作者介绍了一个加工语法公式:主语+动词+宾语+宾语。我们用一张图来理解这个公式。
举个栗子为什么要用公式加工呢?一是方便我们批量处理,用固定的公式来处理不同的杂事,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二是便于我们直接行动,很多时候临时添加的任务我们通常是记关键词,比如领导交办的任务,口述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每个字都记下来,只能挑重要的记。通过集中加工整理,能够更加直接有效地进入到下一步行动当中,这是进一步提升了个人效率。
最后是建立个人系统。作者介绍了一个自创的STAR系统,即Schedule(日程表)、Task(任务管理)、Action(行动清单)、Reference(参考资料库)。如果把收件夹看成我们的Input(输入),那么STAR系统则为Output(输出)。
在这稍微解释一下任务管理和行动清单的区别:任务管理通常是指需要周期完成或者距开始还有一段时间的任务,比如下月要去北京开会等;而行动清单一般指近期或者当下要完成的事项。
STAR神盾系统结合晨间日记,每日检视我们应当管理好神盾的右半边,即日程表和行动;每周检视应当重点放在神盾的左半边,即任务和参考资料库。
此外,我们在Input环节有各式各样的任务来源,在Output环节可能也有各式各样的输出工具,作者建议,我们应当对这些“输入输出部分”进行精简,减少工具混杂使用,从而打造简单直观的系统。作者介绍了一张“时间管理帝王表”,左上部分是Input,左下部分是Output,右边则是经过我们比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尽量控制在1-2个工具范围内,方便自己更加快捷地查询,以免每次查询任务都要翻遍各种工具。
我自己填写的“时间管理帝王表”在一整套系统完成以后,我们接下来就是要让系统运转起来了--把杂事分配出去。作者用了四个招式,合称“捅人利器”:捅,即放入系统,在任务没有办法用其他三招时使用;人,即授权他人,发挥团队的力量;利,即立刻行动,有些小事能够在2-3分钟就处理完,如果当下有足够的时间,就直接消灭掉,避免积压;器,即马上丢弃,比如邮件里有垃圾邮件,或者有些任务整理时发现已经完成,这些就直接丢弃或者归档就好。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有点儿像我们做知识管理,也是一个输入→整理→输出的闭环系统,正是建立了这样的系统,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才能更加高效。
03 吃掉那只青蛙
已经做完了每日检视,而且分门别类地处理完了杂事,接下来的一上午,该是我们攻克“大部头”的时候了。
在这一部分,作者介绍了FAST四部曲:F,即Frog(青蛙),先吃掉那只青蛙;A,即Action List(行动清单),列出行动清单;S,即Slice(切成小片),拆解青蛙;T,即Time,训练自己的时间感知能力。
FAST四部曲我们都知道“青蛙”代表了“最重要的事”,但你选出来的都是“最重要”的吗?以我自己为例,我每天列出的跟学习有关的“青蛙”多达5-7项,每一项我都认为是今天要学的,不学就落下了,但是能做到每天都完成的情况很少。有很多任务是当下看起来很重要,回过头发现就算没做也就那么回事,这也是“成长焦虑”带来的后遗症--看不清自己到底需求什么。
第一步需要确定这件事和你的目标、价值观、愿景的相关性,看到做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还是以我自己为例,目前与学习有关的内容主要有阅读、写作、得到App、学习简笔画、简书写作训练营、分答及其他平台训练营等,尽管我很想每天把这些都学一遍,但的确很难做到。考虑到目前我的输入还是极大的短板,所以我把阅读作为每天的大青蛙,其他内容就作为小蝌蚪,时间有余的情况下选择性完成。至于青蛙和蝌蚪的来源,我们应该从第二步--“清空文件夹”中获取。
确定了青蛙之后,我们就需要列出行动清单,也就是Action List这个步骤。作者介绍了3个列出能做完的清单的咒语:
咒语一:列出够少的事情,行动清单就能完成。在每日清单上列出1-3只青蛙,5-7只蝌蚪。
咒语二:下一步行动是什么?为了让清单的行动更容易完成,必须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咒语三:不想行动时,先来只蝌蚪尝尝。时间管理,就是精力管理,在精力不好的状态下,还能够继续推动某些项目,这会让我们更加高效。
如果遇上了比较复杂的青蛙怎么办?我们知道,有些任务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运用Slice(分解青蛙)--大事化小,不断拆分。作者推荐使用思维导图或者九宫格的方式来进行。首先确定主要事项;其次展开所有事项,确定下一步行动;最后整理所有行动,寻找其中的联系,制订日程表。其中,九宫格中的每一格还能细分成九格,所以可以理解为至多八十一宫格,足够大家日常使用,具体可以参考一下图例。
思维导图拆解法 九宫格(八十一宫格)拆解法最后就是动手吃青蛙,也就是Time。作者建议使用番茄工作法--专注与休息交替。关于番茄工作法,大家应该都很熟知了,这里不再赘言。
在本书中,作者推荐了一些书籍进行延伸阅读,我整理了一份,大家可以先跟这些书加个好友,放入自己的朋友圈,待有时间再拿出来沟通了解。
书单:
1.《吃掉那只青蛙》(Eat That Frog)博恩·崔西
2.《思维导图》东尼·博赞
3.《曼陀罗九宫格思考术》松村宁雄
4.《番茄工作法图解》史蒂夫·诺特伯格
5.《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戴维·艾伦
6.《晨间日记的奇迹》佐藤传
7.《印象笔记给你的空间》李参(个人推荐)
总结一下,《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建议我们每天能够固定养成检视→清空→吃青蛙的习惯,能够更加清晰、高效地处理手头任务。但不是每个人都跟作者一样能做到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大多数人还是偏向睡懒觉,而且早起的时间也未必能够完成这些工作。所以每个人应当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吸收,如果早上来不及,是否能考虑到前一天晚上睡前进行检视和清空,第二天直接按照设定的步骤吃青蛙和蝌蚪呢?还是那句话,学习应当带着审视的态度吸收,即便不是特别适合自己,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良,才能更好地成长。
此外,该书部分章节也介绍了如何在团队之间使用这些措施,受篇幅限制,并且不太适合大多数,故在此文中未体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详细阅读此书。
希望大家看完能有所收获。
愿与君共勉。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14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