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
“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也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儿童读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盼望着快点长大,好摆脱那读不完的课文和做不完的作业;而长大后的我们,却常常回忆起童年。
它总是伴随着许多美好的回忆,有叫着夏天的知了,有停在秋千上的蝴蝶,回想起来总让人嘴角浮现一抹浅笑。
那在调皮捣蛋的孩子王汤姆.索亚的眼里,童年是怎样的呢?他的童年经历了什么样的冒险呢?现在就跟随着纸条君的脚步,一起去了解马克.吐温笔下的小顽童汤姆索亚吧!
作者及其书
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是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和演说家。与他曾经做过密西西比河领航员的经历有关,他的笔名马克.吐温是密西西比河水手常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深的术语。
1835年,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一个贫穷律师家庭,拮据的家境使得马克吐温在上小学时就开始打工。在11岁那年父亲去世后,他开始独立的生活。
马克吐温当过工厂小工、排字工人以及水手。丰富的生活经历使得马克吐温对社会底层民众抱有理解和同情,强烈的正义感使得他的文字充满幽默和讽刺的意味,深刻地批判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以及人性的丑恶。
1839年的秋天,马克吐温举家迁往了汉尼拔的一个密西西比河的港市,在这里他结识了童年的玩伴。而这座城市与这群伙伴都为马克吐温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提供了无限的灵感。
这本书一共分为了三十五章,以一位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的小男孩汤姆.索亚为主人公。汤姆调皮捣蛋、聪明好动,既不满学校和大人们的束缚,也厌倦了枯燥无味的生活,憧憬着成为一名英雄,创造一番事业。在一次意外中,他与自己的两个小伙伴当起了“海盗”,目睹了一场凶杀案,开启了一系列充满天真幻想、勇敢正义的旅程。
书中写的虽然是汤姆所生活的小镇,但折射的却是当时美国的社会状况。马克:吐温借助汤姆这个顽皮小男孩的经历,表现了对当时美国教育体系的陈腐以及宗教仪式的伪善的不满与讽刺。那么,汤姆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冒险呢?
对庸俗社会规范的矛盾态度
书中的汤姆是一个极其捣蛋、讨厌束缚的孩子,波莉姨妈总是为他操碎了心。但是一方面, 他内心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却也会不自知地在大人们面前表现出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汤姆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体现在当海盗的这一决定上。在厌烦了学校日复一日地学习以及大人无休无止的唠叨后,汤姆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与好朋友哈克制造出溺亡的假象,让人们认为他们已经死去,从而去到一座荒岛上当起了海盗。
在当海盗的过程中,他们享受了种种平日里无法享受的快乐。汤姆观察着在带露水的叶子,上爬着的小青虫、搬运着有自己身体五倍大的死蜘蛛的小蚂蚁和模仿别的鸟L歌声的学舌鸟,荒岛上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有趣。
但同时,在公众面前,汤姆却在社会规范上表现出了顺从。在学校的集会中,校长打算向平日里勤奋读书积攒了奖励小票的同学颁发一本《圣经》。但是汤姆是一个非常厌恶书本和背诵的男孩,照理来说,他应该对校长的奖励不屑一顾,甚至有可能笑着对他的同伴说,这是愚蠢的死读书人才会去领取的奖励。然而出乎读者意料的,汤姆在集会前就开始用糖果、鱼钩、石子等小玩意儿与同学们换取了大量小票,集会时在众人的瞩目下,从伪善的校长手中成功换取了一本象征着荣誉的《圣经》。
汤姆拥有着其他孩子没有的机灵狡黠,也有着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爱出风头的特点。从他决定跟同学们进行物物交换那一刻起,校长的奖励就不仅仅是一本《圣经》那么简单了。这本《圣经》代表着校长,乃至社会大众对勤奋和努力的嘉许,而这些品质,恰好是当时的汤姆所没有的。
即便汤姆平日里调皮捣蛋,糊弄大人,欺骗同伴,但他内心里却是希望得到外界的承认。他是那么需要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多么地希望引起自己心仪的女孩的注意,也多么希望与他一起玩耍的男孩们对他嫉妒得咬牙切齿。既向往与规范背道而驰的自由,又渴望在规范体系中得到外界承认,汤姆身上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吐温的矛盾态度。他把自己的童年经历揉入这部小说中,但是又因为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他在这个时代的内心矛盾、挣扎以及他的思想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