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疣”
2023-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陆兮
克莱顿•C.巴尔博是一位知名写作者,每当有初学者需要他提意见时,他都会说:“留心疣”。为此,他还特意写了一篇《疣的价值》。
克莱顿•C.巴尔博口中的疣,来自于《坎特伯雷故事集》。故事集的作者是乔叟,他向读者介绍了一群朝圣者。介绍的对象是一群人,对于每个人的着墨都不是很多。但是却有一位特殊的人:“在他的鼻尖上,有一颗疣,疣上生着一撮红毛,红毛就像是母猪耳窝里的软鬃。”
不过是几笔,就把长着疣的这个人和其他同行者区分开来。大家也可以根据这个人的特征,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比如,这个人的女人缘可能不太好。
在写人物时,要对人感兴趣,就会关心人身上的疣。这样,就会把人写到位,就会将人写得栩栩如生。
在一篇文章中,主人公有没有“疣”,决定了给读者的印象是否深刻,可以通过实例看一下:
上校是一位老人,灰色头发,蓝色眼珠。
这是一位老上校,灰发蓝眼。这样的上校,可能大家都见过,可能在大街上,可能在酒吧里。有这样特点的上校可能有很多,没法让读者对他建立一个大概的了解。
用前文的话说,就是少了一颗具有辨识度的“疣”。如此,才可以从一群上校中一眼识别出这位老上校。
再看:
露丝身材适中,笑起来时会露出一口漂亮的白牙。
“身材适中”以及“漂亮的白牙”,这些是很多女人都具有的特点,不是只有露丝拥有。也就是说,在大街上,可能会有很多个这样的露丝。
如果说,再加上手腕上的刺青会不会明显一点呢?同理,如果再带个发夹、再盘个头发呢?是不是更明确了一点?
再来:
我看着查理。他是个沉默又强壮的糙汉。
同样,查理这位男士不爱说话,又很壮实,除此以外并无其他特质的描写,识别度依然不大。
这颗“疣”,其实不只可以体现在外观上,也可以体现在心理上。或许,这位查理讨厌花,或许他也不喜欢热闹,喜欢躲在偏远的角落里。
不管是身体上的疣,还是心理上的疣,只要够突出,够明显,就可以将对象与其他人进行区分,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