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惠州儋州(下)
海南,这座拥有900多万人口、位于祖国最南端的滨海城市,每年迎接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来此度假、旅游,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湛蓝的海水,在世人眼中,这俨然是一处度假天堂。
海南别称琼崖、琼州,简称“琼”,在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今琼山)、儋耳郡(今儋州),这是海南岛归入中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政治文化”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至今,都以不同的形式运转着。比如,不知从何时起,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体现儒家
“仁政”和“慎刑”的理念,处理一些罪行很大的犯官时,“不忍刑杀,流之远方”,这便是“流放”,其实就是皇帝不杀你,但也让你一辈子受尽孤苦之难,此生不复相见。中国古代有四大流放地:
房县(在今湖北省十堰市南部、南邻神农架林区)
海南岛(今海南)
丰州(福建省东南沿海南安市东部)
伊犁(今新疆伊犁)
我们有很多城市现在之所以有名,除了本身特有的环境之外,更多地是因为曾经到过此地的人,比如“孔孟之乡”的曲阜,江西滕王阁,湖南岳阳楼等。余秋雨先生曾说: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
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因宰相章惇的谏言,朝廷下发第五道诏命:
责苏轼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我觉得苏轼收到圣旨后心情开始紧张,到最后反而彻底轻松了。杜甫有诗“人生七十古来稀”,苏东坡此时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此时被贬到“天涯海角”,远的不能再远了,人生再坏也就不过如此,他已经认定自己“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因此,苏轼这次做的更绝,他将家人全部留在了惠州,自己只带了最小的儿子苏过一人前往海南,并且到了海南之后,第一件事先做自己的棺材,接着为自己选择墓地,并且给长子苏迈立下遗嘱,死后葬于海南,
生不挈家, 死不扶柩, 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目前的生活条件简直差到了极点,夏天极其潮湿,气闷,冬天雾气很重,所有东西没有不发霉的,有一次,苏东坡翻开棉被,竟然看到许多白蚁死在床柱上。更糟糕的是,这里: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苏东坡刚到此地自然心情沮丧,度日如年,他写道: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辰
他被朝廷赶出官舍,与儿子只能在仅避风雨的蓬牖茅椽中居住,身上的钱财已经花尽,靠十几个跟随苏轼学习的士人以及当地百姓的帮忙才盖了几间房屋。此外,饮食问题,使得苏轼消瘦了很多,他自嘲和儿子苏过两个人就像是苦行僧一样。但即使这样,东坡先生特有的出乎常人的超然态度,使他的精神领域中依然富足而不虞匮乏,他认为:
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也,聊为一笑而已。但只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也许让那些时刻想置于苏轼死地而后快的政敌们失望了,因为不管环境多恶劣,苏东坡总会以异乎常人的能力自我宽慰、适应环境,他可以用庄子那种超然外物的思想来解释自己的困境。他写了一篇《在儋耳书》: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 "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 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有一只小蚂蚁不慎跌落一小片水洼之地,就以为自己落入大海,于是慌慌忙忙爬上水上的一片小草叶,不知道会漂流到何方。但不一会儿,水洼渐渐干涸,小蚂蚁生还,见到自己的同类,痛哭流涕地诉说道:“刚才好危险啊,差一点就见不到你们了”。
从我们人类的角度看,这不是很可笑么?以此类推,我苏轼目前流放到儋州,看到海天茫茫,暗自伤怀不知何时才能出去,看似非常不幸,但从宇宙天地的角度来看,我的这种哀叹不也像这只小蚂蚁一样可笑么?
这就是苏东坡,既有超然外物的人生境界,也有面对困窘解脱自己心灵的艺术手段,他善于从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观人生。他的思想也绝不会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而失去了营养一般凋亡,相反,艰苦的经历更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使他手中的笔变的更有力量,更加飞扬。
苏东坡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前面说过,他自己交友的原则就是: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像以前在黄州一样,苏东坡要真正摆脱孤独和苦难,就要深入到当地的百姓当中,彻底融入他们的生活,使自己也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他开始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闲谈,他自己还养了一条海南犬,名唤“乌嘴”,每天也跟着苏轼到处闲逛。
与之前黄州惠州一样,苏轼为海南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1、治病
当时海南整体是半开化的蛮荒之地,当地人非常迷信,患病时没有医生,靠术士看病。唯一的治病方式就是杀牛祭神,每年从大陆运进来的牛都用于祭神,富有者多的杀牛数十头。也有得病用药的人,但是巫师说神怒了,病不会根治的,于是病人亲戚拒药禁医,沿用杀牛祭神的土方法,结果“人牛皆死”。苏东坡是虔诚的佛教徒,设法改变这种不良风俗。他亲自到乡野采药,并考订药的种类,撰写医学笔记,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
2、农业
苏东坡到海南时,发现当地人不重视农业生产,都以贸香为业,多荒田,以打猎为生。为此,苏东坡向他们进行“劝农”的宣传教育,说重视种麦种稷,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才会带来长远的福利。他还热情洋溢地写下了《劝农诗》。
3、教育
这是苏东坡对海南文化影响最大的成就。苏东坡还没来海南之前,海南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更别提什么举人、进士。于是他办了一个“东坡书院”,开始了乡村教师的工作,其中就有一位学生名叫姜唐佐,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到次年3月,他慕名前来和苏轼学习,临别之际,他向苏轼请求赠诗一首,苏轼就给他写道: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然后对他说:“等你将来考中进士,我再为你完成全诗”。
后来姜唐佐考中了举人,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人。然而此时苏轼已经去世,姜唐佐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见到了苏辙,苏辙为他的哥哥苏轼不全了诗句: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
在海南的历史记载中,海南人民一直铭记着苏东坡对海南教育的贡献:
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在惠州时苏东坡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海南虽没有荔枝,但却有海鲜,他最爱吃蚝,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食蚝》: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还告诉他的儿子不要让北方那些朝中大臣知道,否则都向皇帝请求贬谪海南过来和我抢食。
在海南儋州的三年,是苏东坡在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他在苏过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汇集成了《东坡志林》。他还完成了对《尚书》的作注。据统计,苏东坡在海南诗作170多首,散文、赋等150多篇。
苏轼已经将海南作为自己人生最后一站,但真正是不测风云天常有,旦夕祸福人难逃啊。此时远隔万里的皇宫又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对远在天涯海角的苏轼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