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第5步:做好自己的投资规划
定好了目标,今天开始讲投资规划,这块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了。
投资规划
专业的定义: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和构建投资组合来实现理财目标的过程。
说白了,就是合理分配自己的钱,把它们放到经过科学筛选的理财产品上,然后持续管理和调整,从而既能降低风险,又能获取高收益。最终,通过科学的方法,把理财变成一种享受,把赚钱变得很简单。
今天不讲这张图,兴哥既然敢以专业自诩,自然不会拿张图来糊弄大家,上干货!
一,资产配置和分散投资
所谓分散投资,并不是指在同一资产类别中的分散。
比如把资金都拿去买股票,买不同公司的股票,这样做,只能让你完全暴露在市场下跌的风险中,无法规避掉系统性风险。
2015年6月,A股在到达5178点之后迅速下跌至3000点左右,在这个阶段,无论你是分散了10只股票还是100只股票,都难逃被“收割”的命运。还有,你认为P2P的收益高于投资债券,但也知道有“跑路”的风险,于是把资金分散到了10家P2P公司的产品上,这些都不是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而只是把鸡蛋用塑料袋分好,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
真正的资产配置,是在结合了个人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之后,综合判断在股权、债权、商品或其他等大类资产中的投资比例,进行大类资产的分散。
哪怕只是做股权+债权,这种最简单的配置,也会起到至少两个效果。
第一个效果,是降低了单一资产的投资风险,实现风险可控。
通常股票市场大涨时,债券市场的表现就会相对差一些;而股市下跌,债市的表现会相对较好。如果我们的整体投资组合有股有债,就既不会在股市上涨时,错过赚取收益的机会,也不会在股市下跌时,承担不可控的风险——虽然股市跌了,但是债市涨了,收益不会太过难看。
第二个效果,是实现操作层面的可控。
我们都知道股市波动大,债市波动小。如果我们全仓在股市,上涨倒还好,一旦遇到市场震荡下跌,只能被动地看着自己的资产每天缩水,或者把心一横,忍痛止损。如果在之前,做过最简单的股权+债权的配置,那么这时候,那些债权类资产,由于波动较小而没有亏损或者还稍有盈利,你就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资金,趁着市场下跌,适当补仓进入股市,以实现低位的加仓,拉低整体的投资成本。
所以,资产配置的分散,不应该是同一资产类别项下各种产品的分散,而应该是大类资产的分散。而这样做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永远追求最高回报,而是在追求投资回报的过程中,将风险变得可控。
其实分散配置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但操作起来,却很难有人真正做到。大多数人在投资理财的实际操作中,对于控制风险的态度,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客户A追求零风险,只买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一年赚4%,但他眼看着公司楼下的鸡蛋饼由5元涨到了6元,一年涨了20%,不禁黯然流泪;
客户B瞧不起客户A的保守,追求高收益,结果却被无良的P2P盯住了本金,P2P赚得盆满钵满,他亏得倾家荡产;
客户C说你们都起开,看我在股市低点买进、高点卖出,赚到飞起!结果每次都是“绿巨人”冲进去,“忍者神龟”爬出来;
客户D比较低调,亏成忍者神龟的时候,安慰自己是个长期投资者,默默发誓说指数早晚能涨回来,等回本我就卖,再也不玩儿了。但当指数涨回本的时候,他又忘了自己当年的承诺,双眼冒绿光地想,“不赚点就卖,怎么对得起我潜伏这么多年?”……
怎么样,是不是总有一款戳中你?
说到底,资产配置之所以如此易于理解而难于执行,就是因为它虽然可以让你少亏,但代价,是你也要忍受少赚。
分散投资,除了在大类资产中要做到分散之外,在时间上也要相应做好“分散”
最好不要将手中的资金,一次性全仓投入,而应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仓;同时,对于平日里现金流的结余,也应该做好管理,利用定投的方式,在坚持长期投资的道路上拉低成本,提升收益。
最后,分散投资还可以在区域分散上做做文章。比如不仅仅把投资的范围局限在国内市场,还可以适度参与海外市场,在规避单一市场投资风险的同时,也可以分散单一货币的投资风险。
看到这里,如果你理解了“鸡蛋要放到不同的篮子里”“鸡蛋不能一次性都放到篮子里”以及“鸡蛋篮子不能放在同一个地方”,那么你也应该懂得了在投资策略上,资产配置的核心即是分散投资如何帮助我们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上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二,找到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比例
可以选择哪些资产放入配置呢?
除了之前提到的股权类、债权类资产之外,一些商品类资产,比如黄金等,也可以放入资产配置的篮子中。当然,你的篮子也可以更丰富,比如加入一些外汇、期货、期权、房地产投资等。不同的金融资产,风险与收益的相关性不同,因此原则上来说,你的篮子里资产越丰富、相关性越低,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的“性价比”就越好。
市场上各大类资产表现是息息相关的。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股权类资产,和以上证10年期国债为代表的债权类资产之间就是负相关。意思是说,当上证指数上涨的时候,国债指数基本上是下跌的,将资产分散在二者之间,会出现降低风险的效果。同样,黄金与股权类资产也呈现出了负相关关系。只有当我们把资金分散投资在相关系数低甚至是负相关性的资产上,降低风险的作用才会被更好地体现出来。
考虑到实际的操作性。
在国内,如果你想分散持有单一货币的风险,打算进行外汇投资的话,需要先了解国家的外汇管理政策,同时在投资额度和交易需求审核上,都会遇到一定的管制,可操作性受限。
房地产,虽然也可以看作一种金融投资工具,而且过去10年的中国市场的回报非常可观,但它在投资的可操作性上,也会受到非常大的政策影响。
所以,在全盘考虑了目前市场的可操作性之后,普通投资者如果能够在股权、债权、商品类资产之中做到一个合理配置,同时做好动态管理,已经是一名投资理财初级阶段的优等生了。
在锁定了可供投资的大类资产之后,如何找到那个“最佳”的配置比例呢?
所谓的“最佳”,不是千人一面的最佳,而是基于不同人、不同需求和风险承受度的“最佳”。年龄、投资经验、不同的家庭生命周期等,都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理财目标,也会影响资产的配置。
关于风险偏好、生命周期、自身财务分析以及理财目标,前几篇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没看的,去补下课。
再教大家一个简单易用的方法——工资测算法。
依次问自己四个问题:
我现在手里有多少钱可以理财?
我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如果亏掉一个月的工资,我难受么?
如果还可以接受的话,两个月、三个月……大概亏掉几个月的工资我会开始坐立难安呢?
实际操作:
通过对股权、债权、商品等大类资产进行不同比例的赋权测试,并代入过去5年的市场数据,找到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的比例是什么。而这些组合,由于对应着不同的风险等级,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最佳方案”。
简单的做法:
在股权的配置里,选择一些股票型基金;
在债权的配置里,选择一些债券型基金或者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
在大宗商品资产中选择黄金等相关的投资产品。
三,挑选优质的投资产品
在选择投资产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投资产品的“三性”,即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虽然我们希望有某款产品可以完美地集齐这三点,但事实上,任何产品都只能满足其中的两项,而无法实现三者的完美统一。在具体选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三者中做出取舍。记住,市场上不会有绝对完美的产品,只有相对更适合你的产品。
投资门槛
存款不算之外,门槛比较低的投资产品,就属公募基金了,比如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这些。所谓公募基金,就是个人投资者把钱交给专业机构去打理,通常100元甚至更低就可以参与投资。
而互联网金融产品,比如P2P,很多平台的起点都在1000元左右。
如果想要在A股市场参与股票投资,最少你得买一手,也就是100股。不同的股票,投资一手的门槛自然就不同,不过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只要你手里有个1万元,大部分的股票投资你也都可以参与了。
门槛再高些的,是银行发行的各类固定收益或者保本型理财产品, 一般投资金额是5万元。
再往上,是信托产品和私募股权类产品。由于面向特定的高净值人 群发行,所以起投金额较高,一般是100万元以上。
在投资规划的过程中,“资产集中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即投资任何单一产品的金额,占可投资金额总量的百分比, 最好不要超过30%,以避免投资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投资门槛了解清楚之后,接下来就不逐一的介绍了,重点推荐。
公募基金
基金跟股票相比,由于有正规基金公司的专业基金经理,将散户的资金集合起来,进行有组织、有纪律的投资,不仅分散了单一投资个股的风险,收益也在专业人士的操盘下变得可观了很多。如果说股票市场是一群投资者在互相博弈的市场,那么散户自己在其中厮杀,就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战斗,而通过基金投资,则变成了有一个厉害的高手替你出头,去跟这一群人去战斗。
当然,基金也分很多类型,根据投向来划分,有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型。不同类型的基金,其风险和收益也不一样。风险排序由低到高依次是货币型<债券型<混合型<股票型。
国家对公募基金的监管要求比较严格,使得其信息披露更全面,令投资者易于查询和获取,做出相应的投资判断。同时,公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大多简单易懂,流动性也比较强,可以较为便捷地买入卖出,更加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
更详细具体的介绍,留到投资工具里再去讲。
四,资产配置再平衡
为了解决做了一段时间理财之后,仍不知道盈利了如何落袋为安,和亏损了要不要低位补仓的问题,让资产定期回到配置的最优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是为了使风险得到管理,还能起到稳健增值的作用。所以说,不光要会买,还要会管理。
举例
当我们遇到熊市的时候,股权类资产的价格会迅速下跌,其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也会下降;而债权类资产,由于相对稳定,并未亏损或亏损不大,占比则被动升高。这时,就应该把债权类资产卖掉一部分,买入股权类,以将比例调回“最佳”的状态。
再平衡策略,可以为资产配置提供以下两种好处:
1,从长期来看,投资股权类资产收益会较高,但价格波动性也大,如果做好了一个资产配置的组合而不进行任何管理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稳步上涨,我们的组合中会有越来越高的股票配置,同时组合波动率也就越来越受到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就逐渐远离了资产配置分散风险的初衷。所以,如果想要保持一个真正分散的投资组合,那么对其进行再平衡是后续管理必不可少的一步。
2,每个人在投资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够准确地抓住市场的高点和低点,果断而理性地高位减仓、低位加仓,实现资产的快速升值。 然而我们每次出手,往往都是不遂人愿——都是神奇而精准地买在高岗上,最后深套在低谷中……没错,预测市场,即使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讲都是困难的,更不必说我们这些每天忙于工作的普通人了。但在刚才资产配置再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在市场上涨的时候,我们卖出的是股权的部分,也就是做到了高位减仓;而市场下跌时,我们卖出了债权部分,补入了股权,也就是低位加仓。那些过去看似困难而无法做到的低买高卖,可以通过资产配置再平衡策略来实现,进一步提升了投资组合的回报。
既然再平衡的策略如此有效,那么应该多久“动”一次呢?
从以下两个维度考量:时间和比例。
从时间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市场过去一贯的牛短熊长、趋势震荡的行情,我们通过大数据的量化测算,发现每两个月调整一次效果最好。每两个月观察一次资产配置中各大类资产比例是否偏离,并适时卖出超占比资产,补入占比偏低资产。
除此之外,如果市场近期动荡较为明显,也可以跨越被动的时间维度,按照与标准配置偏离的百分比,设置再平衡的触发条件,当资产比例偏离超过20%时,主动进行一次再平衡。
具体来说,对于最优资产配置模型是50%股权+50%债权的投资者来讲,如果市场在短期内发生大幅度的上涨,使得股权的占比达到了50%×(1+30%),即65%,那么,就应该对股权资产进行适当卖出,将比例调至最佳比例。
总的来说,动态管理的目标都是帮助我们在“降低风险,增强收益”的资产配置核心原则下,将投资回报的“性价比”再次提升。
最后的建议
对于配置比例的适度偏离,无须过分紧张甚至盲目调整,要知道,每一次的卖出、买入,都意味着交易成本,而频繁的交易带来的成本提升,也会蚕食掉我们的部分收益。
/end
收藏也要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