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河(九)五河头
龙泉河不长,流域面积也不大。西河下游基本上是直来直去,河道平缓,途经戚家、河东、河西、洼子等村庄,向北汇入洋河,再经由洋河流入胶州湾。
入海口就是被称为“五河头”的地方。所谓五河据说是龙泉河、错水河、巨洋河、洋河、跃进河这五条河,汇集在一起,形成河口,故名五河头。流入胶州湾后,洋河仍然是神一般的存在,由于胶州湾广袤平坦,高潮位线与低潮位线之间的距离居然有超过五六千米,而洋河在平坦的海滩上冲刷出很深的河沟,一直绵延到低潮线以下。于是海里的洋河就是潮汐河,落潮时水流湍急,涨潮时汹涌澎湃,像极了钱塘江的涌潮。
五河头就是河水与海水交汇的地方,天文大潮的时候,往往海水会倒灌到龙泉河汇入洋河的位置。两合水适合梭鱼等鱼类的生存,梭鱼也属于回游鱼类,在淡水产卵,主要生活在海里。当地人称生活中两合水里的梭鱼为栀鱼。当地的水产,梭鱼是很常见的食用鱼,开春的梭鱼是最肥美的,味道也最佳,而到了汛期,也就是农历六月份前后,梭鱼基本就不能吃了,“六月梭,臭其锅”,此时的梭鱼不仅肉质松散,而且有股无法处理的腥臭味。
五河头与海相连处,也属于冲积带,潮涨潮落,尽是淤泥滩,若是到河滩海滩漫步,保准你漫不起来,淤泥一下子就会陷到大腿根,但是这里却是泥蟹和跳跳鱼的乐园。泥蟹一直长不大,体型是长方的,两只眼睛是有收放支柱的,就跟可以折叠的天线一样,泥蟹的视角可以说是立体无死角,看到有人到来,就齐刷刷地钻进洞里,泥滩上的蟹子窝密密麻麻的,数也数不清。泥蟹肚子里一包泥,肉质也不好,当地人不稀罕吃它,以前人们都是用它磨蟹酱。捉泥蟹的方法很简单,晚上把一块大塑料布铺在蟹子多的海滩上,上面放一盏马灯,一会功夫,四面八方的泥蟹就爬过来,你只管往笼子里捡就行了。收获的蟹子洗净,放到磨豆腐的石碾里磨成浆,加上海盐放到瓷坛里腌起来,封好坛口,静待一个月后,发好的蟹酱就可以出坛了,放点葱花,打上两个鸡蛋,滴上花生油,用大锅蒸出来,就着玉米饼子特别对味,现在想想居然还要流口水了!
河海滩上的跳跳鱼应该属于两栖动物,学名叫弹涂鱼,我觉得那东西有点像壁虎,这边的人很少捉跳跳鱼实用,听说南方人把跳跳鱼作为不可多得的美味。
五河头的河海滩上生长了一团一簇的海蓬菜,现在好多饭店都有凉拌海蓬菜,之前都没有人吃,如今却价格不菲。海蓬菜到秋天叶子会变红,远看就像一片红海滩。
五河头传说还很妖,平常人迹罕至,据说晚上赶海的人,在五河头都遇到过怪异的事情,在海里不能喊同伴的名字,那样的话会有东西学你喊同伴,会把人害死的。
老人说胶州湾是古时候地震形成的,当时是洪州所在,沉了洪州才立的胶州。穆桂英大战洪州据说就在这里,所以有人说在阴天下雨时偶尔还会听到角鼓錚鸣、金戈铁马之声。我没有去考究是不是真有这样的历史渊源,但五河头的妖气却是当地人都认同的。
如今的五河头多半被填海造地了,蟹子和跳跳鱼也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路桥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