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妈妈想对你说
昨天是月考的第二天,早上儿子迟到了。
在送儿子去学校的路上,我不自觉地又给儿子讲事实摆道理。
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是歇斯底里的给儿子吼,现在是心平气和、慢条斯理地讲,时不时的还会问一些问题让儿子去思考,我以为儿子能听进去。
在我讲的兴致正高的时候,儿子突然说:“妈,别说了,你再说我就烦了,会影响我今天的考试。”
我戛然而止,立马不再说话。
此时我的感受很平静,我以为我会生气,但是没有,就是感觉有点尴尬。
停顿几分钟后,我转移话题,说了两句调和气氛的话,就闭嘴了。
今天我突然觉察到,当时儿子一提到会影响考试,我就立马闭嘴,孩子会不会以为我很在意他的考试?
同时我也问自己:我当时闭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我继续探究下去,我发现我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我给孩子说那些话是为了帮助孩子,而当孩子说出会影响他的考试的时候,我感觉到儿子当时听了我的话是不舒服的,他可能在忍耐,实在忍不住了才说出那句话,那是孩子在给我表达感受,做不了孩子的助力和充电桩,我也不能耗孩子的电,更不能做孩子的阻力,这是我闭嘴的原因。
所以我想对儿子说:儿子,妈妈昨天闭嘴不是因为在意你的考试成绩,而是在意你的感受,我是想帮助你。可是,你不那么认为,你不愿意听,不愿意听就达不到效果,那就是废话,是“神话”,妈妈又误入“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的”,又是一个妈妈觉得你“冷”的事例。
这让我想起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张一得和他父亲的故事,托福满分考入美国名校的广东孩子张一得最近自杀了。
一得爸回忆,在一得12岁的时候,给他写了一封信,信里说,‘爸爸,你要学会对我say no’,一得爸回他,‘儿子,估计爸爸这辈子,是没办法学会这个了’。”
当儿子给爸爸表达感受的时候,爸爸没有看到,还沉浸在自以为是当中。
热播剧《知否》中,当明兰找到小公爷劝说他不要在朝廷之上参奏侯爷,让她夹在中间很难做人的时候,小公爷痛哭流涕地说:“我那是为你好!”
明兰怒怼道:“你以为的对我好不是真的好,要我以为好才行呀!”
对呀,一得爸没有看到孩子的感受,小公爷也是在用他自以为是的方式对明兰好,我早上也同样是用我的方式去对孩子好。
可是对方感受到的不是好,而是不好的感觉。我们的初衷都是想为对方好,现在对方明确表达出不好的感受,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执迷不悟下去?
我的想法是既然是为对方好,那就要去感受对方的感受,要用对方以为对他好的方式去对待他,和他相处与沟通,而不是我们以为的好,还是那句话: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而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