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011. 《社交天性》

2020-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极致

 《社交天性》 时康洁解读


关于作者

马修·利伯曼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在2007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学家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奖”。1999年,作者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经过对人类的不断探索写出此书,给心理学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关于本书

这本书从人类本能的角度来讨论社交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核心内容

这本书向我们讲了驱动人类社交的三大动力,分别是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 

一、连接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保持得好,我们就会觉得快乐;如果关系破裂,我们就会觉得痛苦,这种痛苦也被称为“社会疼痛”。不管你是肉疼还是心疼,对大脑来说都是一样的。

【案例】

网络球实验:让两个实验员A、B进入实验室,假装不认识。当真正被测试的人C进入实验室后,A装作偶然发现一个球,传给B,B又传给C。当三个人玩得正开心的时候,A只传给B,B传回给A,不带C玩了。过了一会儿,实验结束了。

不知情的C从实验室出来觉得有点生气和难过,他的身体通过核磁共振的检查也传递出这一信息,二者的结果完全一致。这个实验说明,当A、B不带他玩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社会连接断了,所以觉得痛苦。

合作可以增强社会连接,带来愉悦感。我们天生富有同情心,帮助别人会让我们更开心。

【案例】

一个人被要求观看另一个人被电击的情景,他和被观看的人都觉得非常的痛苦。这个时候研究人员就会问他是否愿意和被电击的人交换,80%的人都会同意。有的时候,我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二、心智解读

说白了就是怎样能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到别人的意思。主要有两条路径,一个是我们的心智化系统,一个是镜像神经元。

心智化系统也是逻辑推理能力,会随着我们年龄的增加慢慢成熟。简单来说,就是我们通过一些抽象的刺激来了解他人的想法,比如说表情、反应等。

镜像神经元,从名字看就能感觉到这个系统像照镜子一样,我们通过别人具体行为的刺激来了解他人的想法。比如说你看到别人在吃炸鸡,你也情不自禁地想到炸鸡的味道;当你看到蜘蛛、老鼠的时候,你也会觉得好像有东西在身上爬一样,浑身不舒服。

这两种系统是互补的,一个活跃一点,一个安静一点。有了这两个系统,我们可以更快地理解别人的意思,与别人建立亲密连接。

三、协调

协调就是不断了解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更快地融入这个社会。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大多是从别人对我们的反馈得来的。

【案例】

有一个男女配对的实验,把1-100这100个卡片随机分给50个男生和50个女生,让他们进行随机配对。配对成功后,他们会得到背后数字之和十倍的奖金。比如说,男25和女40配对成功,就可以得到650美元的奖金。

但在这个过程中谁都不能告诉别人他后面的数字是什么。很明显,这个游戏要想拿到更多的钱,肯定是要和数字是99、100的人进行配对,于是很快就有两个人被大家争抢。

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是什么,但是根据大家的反应他可以猜测到自己的数字很大。这就是典型的靠别人的反馈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我们总在跟着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这就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要想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进行自我控制,这里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

1. 抑制:尽量控制好自己的表情、语调等身体语言。

2. 重新评价:改变看问题的视角,不要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

3. 情绪标签化:用各种方法去把情绪表达出来。比如说和朋友吐槽、写日记等等。

金句

1. 正如社会痛苦和物理疼痛共享一个神经认知过程一样,物质奖励与社会奖赏也共享同一个神经认知过程。

2. 镜像神经元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支持模仿以及基于模仿的理想学习机制:镜像神经元只有存在动作以及对运动的感知时才会做出反应。

3. 如果把“社会”因素很好地纳入工作场所中,就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也会出现飞跃性地提升。

4. 整个社会对个人的预期长久地忽略了我们的天性:我们本来是一枚方形(具备社交天性)的钉子,却身不由己地被固定在一个圆形(非社交性的环境)的孔中。 

撰稿:时康洁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第八章 和自己的关系-修炼不死之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