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国风·鄘风·墙有茨》
文学史作业:关于《诗经·鄘风·蔷有茨》的解读。
原文: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讽刺诗。用墙上长的一种带刺的植物无法清除来讽喻宫闱中藏着不可言说的丑闻。
先来看下整首诗的意思,说墙上长着蒺藜,就是一种带刺的植物,不能扫掉不能清除也不能捆绑起来;而宫闱中有流言,不能说出来不能深究,如果细说出来那就是一段长长的丑闻,是耻辱。
这首诗的背景是说齐襄公为了保全他的妹妹宣姜(宣姜是已经死去的卫宣公的夫人,也是公子朔的母亲),也为了稳固继位的卫惠公即公子朔的帝位,逼迫公子顽(公子顽跟公子朔是兄弟,都是卫宣公之子)娶其后母宣姜为妻。国人听到这样的消息,纷纷谴责统治阶级败坏伦常的行为。
诗以物讽人。用“扫、襄、束”三个字来说明墙上的植物已经蔓延开来不能清除不能销毁亦不能捆绑掩盖。宫墙里的秘密已经人尽皆知,这是丑闻,无法遮住,亦是耻辱,让人愤慨。这读来像极了现在爆出来的某些官员的丑闻,人前的里永远光鲜亮丽,私下里却干着让人作呕的丑事,还要拼命遮遮掩掩,其实民众心里都是透亮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忠告。
《诗经》中关于这类讽喻诗相对较少,大多是歌颂赞美或祭祀的,有很多篇幅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的。我猜想一方面因为民间传唱的缘故,大家口口相传,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感总是会被说到得最多,所以保留传送下来的就相对较多;另一方面,可能是安全因素考虑,如果都是批判讽刺统治阶级的诗歌,那么流传下来的可能性会很渺茫了。又或者也有很多批判性的诗歌只是未能流传保存下来。所以在这首诗里,其实讽刺也是很隐喻的,只是点到为止,“不可说,不可详,不可读”,给大家留下很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