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想人生百味百态人生

信仰能给人带来什么?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13人  玉筝
图片来自网络

听到一个痛心的消息,英珞精神失常了,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英珞是我的远房亲戚,年长我5岁。虽非一同长大,毕竟同龄人,很谈的来。平常不大见面,每年的春节总是要见上一面,她来我家给父母亲拜年,吃过午饭才会离开。

英珞人长得好看,身材高挑,眼睛圆亮,性格温和,不笑不说话。得知她精神失常的这几天,她的一颦一笑总是在我脑海中浮现,心会莫名的疼,泪无声滑落……

大约五六年没见到英珞,从她开始信奉基督教开始。她信奉的很虔诚,刚开始是每天做祷告,后来干脆辞去工作,专心在教会诵读。没有工作来源,家里的生活重担都落在她丈夫身上,不顾家,不顾孩子,不顾丈夫的感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信仰中无法自拔。

蒋勋在《生活十讲》一书中的第四讲“新信仰”一文中说,在一个“不对”的生活里,信仰很容易走向歧途。不对,可能是指违反自然法则,譬如太急着吃这只鸡,太急着要吃到某种蔬果。如何在生活中找回信仰,并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是现在社会当务之急。

我不知道,这些年,在英珞身上发生了什么变故,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人会落得如此田地?

生活中会有很多的无奈与无助,渴望信仰会让自己心生某种力量,摆脱无助感。常听人说,某人有信仰,TA不会做坏事。信仰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反省,在反省过程中解惑,从自身找到力量,从而实现自我救赎。

正如蒋勋所说:“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英珞的悲剧大抵如此,走向了一个极端,祈祷她快快好起来,尽早走出自我设限的精神世界。

十年前读过林语堂的一篇关于信仰的文章,依稀记得作者是抗拒信仰的形式。当时,这篇文章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很认同文中的观点,心中有信仰,非拘泥于形式上的东西。

好在,十年前的书《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被我找到。重新翻阅再次细读,内心还是被触动,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好文章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是《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中的一篇,在这篇文章中,林语堂说,他生长在一个牧师的家庭,有一段时期也预备去做传道工作,他的天然感情里并不反对基督教,但是在情感和意识的交战中,他渐渐感到我们对于“上帝”或“对于生命的宗教”的态度还没有能够定出确切的意义。

在林语堂大师的眼中,一个基督徒和一个异教徒之间的生活,其区别点在于崇信基督教者是生活在一个由上帝所统治和监视的世界中,和上帝有着不断联的个人关系,行为准则须谐合上帝的标准。普通人难于在一生中,或者一星期中,甚至于一天中毫无间断地达到。

异教徒在这个世界上像一个孤儿,不能期望天上有一个人在你用祷告的方式树立灵的关系时会降福与你,得到安慰。显然异教徒更得学会自己独立,学会照顾自己,更有益自身的成熟。

异教的信仰是一种更为简单的信仰,如若一个人承认行善本身即是一件好事,便会自然而然将道德的真善美视为行为准则。

我相信,无论信仰的形式如何,“对于这个宇宙的美丽,对于万物的巧妙,对于星辰的神秘,对于上天的奇伟,和对于人类灵魂的尊严,都能领会,便无所求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