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种子相约,为教育梦想破浪前行
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口才”等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所以,近几年,我校努力用新教育的理念,规划融合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书香校园”“教师成长”“研发课程”“理想课堂”等项目上用心探索,也取得了一点点的成效,现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全方位营造书香校园
1.学校优化阅读环境。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为了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楼间的连廊、楼梯角、山坡等布置“主题式”温馨的阅览场地,比如“森林书吧”“阅读长廊”,我们让藏在图书室的大量图书请出来,让它们回归到学生身边。开放的书架,怡人的阅读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徜徉在书海,领略阅读的魅力。
2.教师领跑专业阅读
我们坚持“阅读为教师赋能、为自己增值”的理念,通过“行政共读”“年级组共读”“备课组主题共读”“读书社共读”等不同梯度、不同层级的共同体共读,让教师成为学校阅读的领跑者。近几年来,学校每学期为教师购买书籍不少于2本,线上线下的读书交流已成为常态。我们始终坚信,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个爱阅读的教师背后,会有一大批爱阅读的学生与家长。坚持阅读,提升了我们有智慧的爱学生的能力,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专业。
3.学生走进海量阅读
为了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意识,让海量阅读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我们以“六个一”为抓手,分别是“每天一晨诵”“每天一午读”“每周一节阅读课”“每月一主题阅读”“每学期一次大展示”“每学年一次大评选”,落实每天、每周到每月、每学期、每学年的阅读活动。通过“课前三分钟”“课间猜字谜”“老师讲故事给孩子听”“图书漂流”“读书节”等丰富的阅读活动,多角度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等问题。同时,开设整本书共读课程、读写绘课程、亲子故事会课程、节气阅读课程、数学学科阅读等课程,把阅读推向深入。还联合家长力量,建设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全方位推动学生的海量阅读。
4.拓宽阅读成果展示平台
我们还通过“线上打卡”“创办校刊《鹿鸣》”“开设‘阅读之星’风采展示栏”“对外投稿”等形式,拓宽阅读成果展示的平台,打通输入与输出的通道,进一步推动阅读的深入。
学校的教师、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尽享阅读之乐。不自觉中,阅读,已成为定南三小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阅读,已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觉和智慧源泉。
二、“三专模式”促教师成长
一个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能力水平。为了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学校组建了教师成长的梯队阵营。分别有新教师的“尚美读书社”,青年教师的“骨干教师训练营”以及“名优教师培养营”。这些梯队阵营都是按照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的路径进行培养。
首先是在各种层级的阅读共同体中,阅读交流专业书籍;接着是通过“一日叙思”“撰写读书心得、教学反思”等形式,鼓励教师做一个会思考、会梳理的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加入“新网师”,拓宽专业交往的面,扩大专业视野。进而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激发教师教育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校的发展打造出一股昂扬向上的活力。
三、依据优势研发卓越课程
我们依据本县、本校现有资源,积极研发校本、班本课程。比如,我们依据学校的劳动基地本草园,研发了种植课程、种子课程、自然笔记课程,劳动与绘画、劳动与阅读、劳动与手工等课程,还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三亩三十八块”基地的小学种植类综合实践课程群开发研究》正在研究中。研发的“劳动课程”在赣州市2022年度中小学(幼儿园)出彩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县里的“客家文化”资源、“足球文化”资源,研发了“客家文化”课程和“足球”课程。“客家文化”课程在赣州市2022年度中小学(幼儿园)出彩校本课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获2021年新教育实验卓越课程。
课程的研发与实践,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不一样的生命历程,让每个班拥有了独有的生命气质。
四、大刀阔斧构建理想课堂
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忠玲在《课堂变革的动因、朝向与策略》中,剖析了病态丛生的课堂,深刻分析出了课堂上出现的10种病症,对照这10种病症,我校各教研组有针对性的深入剖析,发现我们的课堂也存在如下问题: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少;教师浅层钻研课标、教材,浅层备课;培优补差手段单一,只停留在教师培优补差的主体上等。所以,要提高课堂质量,建立一个更为理想的课堂,进行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经过认真学习2022版《课程标准》,学习有关提升课堂质量的书籍,最后拟定学校的理想课堂模式为“对话式六步教学法”。
课改目标为: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目标导学,自主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展学等环节,实现主动地、合作地、对话式地学习,发挥自主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能深钻课标、教材,深层次备课;培优补差走向多元,从他培他补到自培自补,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遵循的教学理念为:
1.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好旁坚实的基础。
2.2022版《课程标准》要求: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以小组为基础,以互帮互学共同成长为目标。
“对话”的基本含义是:“对话”首先确立课堂是一种双方、多方交流的关系,有师生间的对话,有生生间的对话,有学生与物(现实)的对话,有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对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话前,学生、教师都要有充分的学习,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对话时,要倾听、思考、应对,有思维的过程与碰撞,会激发新的思考与表达,促进对话后的反思与新的实践。
教学基本步骤为:目标导学——自主先学——小组互学——全班展学——练习固学——作业延学
“目标导学”是指在开课伊始,教师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呈现出来,目标原则上,以学生的口吻来表述,实现学生与目标的对话。
“自主先学”是指学生根据先学单,接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与书本对话、与自我对话。
“小组互学”是指在一定的规则下,与同伴对话,在对话中解疑,在对话中碰撞出,实现培优补差的多元化。
“全班展学”是指在小组学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需要提醒的地方,在全班进行深究研讨,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练习固学”就是学生通过精选题目进行训练,进一步来巩固、检测所学内容,并以生生交流形式批改,实现学生与试题对各方面,生生对话。
“作业延学”是指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后作业,要实现学生在作业中进一步延伸学习的目的,而不只是简单的重复练习。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了,可以说是取得了初步的一点成效:比如,教师以前备课更多的是以本为本,浅表备课,现在往以生为本,为学生好学的方向而思考了;上课方式上以前是以教师教授为主,现在以生为本,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中心了;作业设计上,也从单一的、所有学生统一的走向有针对性的,分层的作业等。
虽然,课堂改革触动了部分教师原有习惯的教学方式,让大家有所不适应,但是,倒逼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思考学生好学的导学单,小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又推动了多元的辅差方式。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中心,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相信,这些原本教学的常规通过这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能够更深入、更彻底的落实,最后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
领导们,老师们,“与种子相约,收获果实,与岁月相约,收获厚重。”今天种下希望与梦想,每天探索和实践,擦亮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学习、思考、成长,教育之航船将不断前行,不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