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惊艳世界的中国美
物道君语:一榫一卯,藏尽中国天机,将世间美好环环相扣,凝聚古人千年的智慧。
最近,有一位阿木爷爷火遍海内外。
不用一滴胶水,不费一颗钉子,他做出了几千年前的鲁班凳、微缩版中国馆,让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他还给小孙子做了个会动的小猪佩奇,萌萌的自动泡泡机,惊呆了数千万网友,赞他是“当代鲁班”。
国外网友更好奇:“脑海里自带CAD建模系统!”“这是什么中国功夫?”
这其实是中国木工的独门技艺:榫卯。
何为榫卯?它是用来连接两个构件的方式,凸出部分为榫,凹进部分为卯。
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运用榫卯技艺来建造房屋。唐宋时期,人们用其来修建木拱廊桥,不费一钉一铆,便能持久耐用,如《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浙江泰顺的泗溪姐妹桥,类似于虹桥,在清朝康熙年间修建。青山碧水间,灰瓦红身,檐角飞挑,脊兽灵动,如蛟龙飞腾,如“新月出云”。
桥上的廊屋,不仅有防风挡雨的作用,还可增加桥拱压力,助其稳固。这也是廊桥的有趣之处,压力越大,它越坚固。
若走到桥下,可见到成排木梁相交,形成桥拱。
这些壮硕的木梁,从数百年前便严丝密合。木头之间的交叉斜撑,互相制约,如一双有力的手臂,守护这一方山河无恙。
数百年的时光,站在桥上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唯有这“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木拱廊桥,静静伫立于此,淡看风吹雨打花落去。
〈榫卯,是以柔克刚〉榫卯结构中,常见于古建筑的是斗拱。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翻山越岭,终于寻到传说中的大佛光寺。
那里三面环山,东大殿位于最高台,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朝木构建筑。
“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他的侍者们环他而立,犹如一座仙林。”
其屋檐昂扬,斗拱结构“纵横恣肆”,如大鹏展翅,又如鹰击长空。
一千多年里的斗转星移,经历九个朝代变迁,八次五级以上地震的侵袭,佛光寺东大殿依然巍峨庄严。
这得益于其斗拱结构,层层出挑,起承转合,以柔克刚,化解震力。
梁思成说:“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
〈榫卯,是中国人的智慧〉这些年,人们喜欢上了明式家具,其中关键便是榫卯结构。
王世襄先生说中国传统家具有五美:“木材美、造型美、结构美、雕刻美、装饰美”。其中,结构美是榫卯的灵魂。
榫卯讲究互相避让,以柔克刚,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一如中国人的“礼”——为人处事的智慧。
时至今日,榫卯结构筑造的古建筑,却如山谷里寂寞的野百合,以被遗忘的方式慢慢消逝。
但总有人不舍得。比如画家李乾朗,便花了20多年的时间,走遍中国,画下五十多个古建筑。
他说:“每次看到一个几百年的建筑时,都会跟他敬个礼,因为它要躲过多少劫数才能留到今天。”
呼吸之间,就是千年的风霜,是古人的智慧让它们绵延至今,更是冥冥之中的运气,才能幸存于世。
或许,中国的古建筑终究有一天会消逝在土地之上,古老的智慧也将随着掩埋。
可我总会想起,当年林徽因在佛光寺时,身着旗袍,也攀爬到木梁构架上,忍着臭虫蝙蝠的秽气,俯仰细量。因为“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
是啊,机缘难得,寻游不易。在古建筑还“活”着的时候,不妨就去看一眼。
这一眼,也许就是今生唯一一次相逢了。
参考文献:
《记五台佛光寺的建筑》.梁思成.1950
《营造学社发现与考察的那些佛教建筑》.宗教周刊.2020
《木廊桥漫谈》.萧默.2003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李乾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