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说说孩子的分离焦虑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乍暖还寒的港湾

      九月、十月的开学季终于告于一个段落,相信在这个阶段,各个幼儿园的门前都是哭声此起彼伏的日子。从孩子每日的起床难,出门难,幼儿园门前的分离难,再到放学时还想再玩会儿,不想回家。曾经听到一位爸爸的感慨,“这是何苦呀?每天都要闹这么一出?”可孩子们偏偏就是这么当下的反映着当时的情感。

      班里曾经有一位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妈妈说,“能有这样的分离焦虑是件多么幸福的事,至少说明他是正常的孩子啊!”可见,由于与家人、与熟悉环境的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是每个正常儿童离开家、融入新群体、走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只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反应方式。

      从这几年见到的孩子们的反应呈现总结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从反应的速度上,可以分成速发和迟发两类;

      从程度上,会有暴风骤雨和和风细雨两种;

      从持续的时间上,也可以分为速战速决和绵延不绝这两类。

      举个例子吧,有一个小女孩,刚开始有妈妈陪伴一起入园的时候很开心,和老师、小朋友的互动和参与各种活动都很顺畅、投入,但独立入园的第一天就开始反应剧烈,早上坚决不让妈妈走,告别仪式完全不起作用,不得不分开之后,也是哭了一段时间,主课和游戏环节的参与时间都不长,就开始想妈妈,多数时候只和接她的老师待在一起,午睡环节的哭声是最强烈的,通常也是在老师的怀抱中入睡。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三天,但每天都会有一点好转,每天都能更多的融入集体的生活,大约一周之后,就基本可以正常入园适应集体生活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基本属于速发、暴风骤雨和速战速决的类型。

      另外一个孩子,第一周开始独自入园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很快就融入了一天的节奏中,每天和妈妈愉快的分开,晚上高高兴兴的回家,可是到了第二周,似乎是刚刚反应过来,每天早上难分难舍,但也没有那么激烈,大约持续了三四周的时间之后,才慢慢好转,但也经常会因为周末、假期等一些情况反复。这就是比较典型的迟发、和风细雨和绵延不绝的类型。

    还有的孩子,尤其是从别的幼儿园转过来的孩子中比较多见的一种情形,他们刚开始时通常没有什么分离反应,分手很顺利的,很快熟悉一日生活,但往往在适应了一段之时间之后,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了分离焦虑的反应,在一段时间的释放之后,又慢慢趋于平静,恢复原状。此时释放的是一些曾经被压抑的、不允许被释放的情绪,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样的释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些被压抑的、未被接纳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来似乎风平浪静,但内心却依然波澜壮阔,但孩子是不自知、也无法表达的,这也通常是孩子一些“无名火”的来源。当他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接纳,感受到整体氛围的温暖和舒适,就自然而然的把这些积压的情绪一一释放出来,似乎是重新长大了一遍,也可以比喻为系统升级,修复BUG一样。这个过程对孩子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具体到每个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对性格类型、养育方式以及依恋关系的建立等方面的观察,也可窥见一斑。

如果孩子的性格偏外向,那么速发,暴风骤雨,速战速决这一类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如果依恋关系建立的比较好,属于安全依恋的话,暴风骤雨的反应形式会比较常见;如果养育中界限不清晰、放养、放任的话,就可能容易反反复复、绵延不绝。

    那么,我们在家里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缓解这样的分离焦虑呢?也可以从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和养育方式入手。

    首先,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TA的无条件的爱。没有威逼利诱,没有“你再......,我就不理你了\不爱你了\生气了\走了...... ”,也没有“警察来了\大灰狼来了\坏人来了......”以及肢体上和心理上疏离和排斥。爱就是爱,没有什么附加条件,只是因为TA是我们的孩子,孩子才会慢慢的,活在自己的当下,不需要焦虑、担心,也不需要刷存在感。

      其次是高质量的陪伴。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用接纳的、充满爱的语言和心去陪伴孩子,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哪怕只有十分钟,也比一天都边看手机边陪要强!当孩子出现了情绪等反应时先接纳,情绪平稳后,才可能告诉他们道理一些他们,当然,对于九岁以内的孩子,道理通常都不太管用,所以,行为引导是最重要的。

      第三,和孩子建立比较清晰的物权和人权的界限。比如,孩子自己的物品就是自己的,别的小朋友要玩的时候需要经过他的同意,如果他拒绝,我们要帮助他维护他的权利,他也可以从我们的行为中慢慢习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别人的物品,他想用的时候,也要征得别人的同意,如果别人不同意,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尊重这样的界限。尤其是孩子之间的争抢,无法尊重彼此的界限时,就会直接引起肢体上的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成人的介入和引导,而且这个界限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是执行出来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清晰的物权的概念,这在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后,所有物资公有化后,以先到先得的状态玩耍的时候,就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的界限,孩子的事情,我们需要去管,因为他还是孩子;我们的事情,孩子不可以管,也因为他还是孩子;有的涉及孩子的事情可能会征求他的意见,但不等于必须听他的。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受挫,很多来自于喜欢管别人的事,一方面出于孩子正在发展的道德感,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灌输了很多道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说别人的时候头头是道,但自己却常常是那个违规的人。比如排队,三岁的小孩子插队很常见,他们还搞不清楚哪里才是队尾,但这些孩子做法则是自己一边插队,一边说别人别插队,这样就会给自己招来很多麻烦,尤其是在混龄班里。所以这是划清心理界限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不要悄悄地离开。很多家庭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趁着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或睡着的时候,父母就悄悄离开了,一方面可以理解家长们这样做是不想让孩子看到父母离去而哭泣,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当自己玩耍或睡着的时候,亲人就不见了,这将是一件令他们非常恐惧的事情!偶尔为之可能问题不大,但经常这样的话,孩子就没办法活在当下,会经常会担忧未来,也很容易和家人疏离。所以,要离开最好就当着孩子的面离开,办完事情再回来,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体会到了存在的恒常性,亲人离开不等于消失再也看不到,而是还会再回来,这也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五,孩子的个性是独特的,不一定和父母一样。就像纪伯伦在他的诗里面写到的,孩子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并不属于我们,也不会完全复制我们。孩子会有自己的性格,不能刻意的去扭转他们,这样会让他们不舒服,并产生不被接纳的感觉,进而影响他们安全感的建立,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接纳孩子的部分。

    最后,可以一起和孩子准备进入幼儿园的物品,衣服呀,被子呀,枕头呀,袋子呀,让他看到妈妈亲手的准备带准备这些物品,他也可以慢慢的对未来的幼儿园生活有一些憧憬,帮助孩子更加顺利的进入幼儿园的流程,并最终融入集体生活,迈向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