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成长之悟——学员参与的重要性
告诉我,我会忘记,
教给我,我会记住,
让我参与,我会学会。——本杰明 富兰克林
今天看了一本书《重构学习体验-以学员为中心的创新性培训技术》,美国培训大师鲍勃派克写的。刚看完第一章“创新性培训技术的缘起”,感触颇深,欲一吐为快。
“培训应该最大限度的成为让学员自己来完成学习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我第一次走上讲台的那次企业内部培训,因为有互动游戏,学员觉得轻松所以课堂气氛整体算好,但是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我能感觉得学员收获的不多。课后接连阅读了几本培训相关的书后,我大概知道问题在哪儿:在那堂课里,我更像是一个高效的演讲者,除了游戏之外,我忘了让学员多多“参与”。
“参加培训,如果我要是能收到一些回报的话,这个回报应该是来自于我自己的学习和参与,而不是来自于这位讲师给我一些什么东西。”
看到书中这句话,再结合这一次参加集团电信学院的课程设计的培训,更是深有体会。课程设计进入到第三天,突然被小组成员们推选上台“说课”,虽然我是意外“被上台”(以为不是我,就没刻意去准备),但是在我上台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已回忆起所有我参与的讨论、所有我参加的思想的碰撞(当然,我后来有反思“说课”没说好的几个问题,再上台我可以讲得更好哒)。那么,在课程设计的这三天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做了很多决策——我是真的学了一些东西——因为我认真的参与了。
(这段经历非常重要,所以,停下来,有句话必须说:特别感谢徐利民老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让我真正全面体会到以发现、参与和融入为基础的培训过程。)
有了亲身体会,我相信,日后我的课程、我的授课、我的学员都会更上一层楼。
“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有趣程度成正比。这里的有趣不是培训中的游戏或娱乐活动,而是指学员参与学习过程中,寻找到的纯粹的学习乐趣。”
我可以通过让学员参与实践(练习)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热情,使得学员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力或者乐趣。这个乐趣可能是学员发现自己理解了新信息、新知识;掌握了新工具、新技术;也可能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乐趣或收获有多有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后学习到的内容能够让学员有一个更加美好的工作和人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问题。
“仅仅是因为我说了,并不意味着你听到了。”
通常,我们内训师在台上能确认的是:我在讲,你未必在听。但是如果说整个培训中贯穿了“学员参与”,当一组6-7人在共同完成一个练习或讨论时,学员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学员是很难一边合作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一边神游海外。所以,培训中学员参与练习则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里的培训是要学员学习并能应用(与应试学习不一样),让学员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能让他们内化所学内容,增加把知识和技能转移到工作岗位上的可能性。
所以装维班前会真的得改,得有点微创新,变“一人叨叨”为“提问+全员参与”的模式,让服务规范和技能要求更多的转化到装维员工的实际工作中。
“允许学员分享与交流各自的经验。”
我在授课中会经常这样去做,因为我知道,允许学员分享交流各自的经验,可以成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让讲师的内容更接地气。但从没有仔细去思考其它什么原因(也就是只看到了对我的好处,还是忽略了学员的角度),所以我会偶尔因为考虑时间不够而砍掉“小组分享”的部分,今天看了书才知道,不仅不能砍,而且要应用好。因为,当学员已知的内容被认可的时候,他们对新的内容更易接受。反之,如果让他们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讲师要告诉一切的时候,他们对讲师的新内容也会持有封闭的态度。
第一章,还有一句话很重要:
“从逻辑上知道一些事情,与一个人体验过后从心理上有意愿去做一些事情,是完全两码事。”
培训不是关注学员知道了什么,而是关注学员知道这些内容后,可以做些什么。所以,好的培训要提供方法和工具(何金强老师反复强调过),如果我们想让学员的行为发生改变,就必须给他们非常多的机会练习,也就是让学员运用我们教给他们的方法和工具,去尝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回到岗位后应用我们所讲授的内容。
从学院回来,一直都处于回味之中,回味三天的“共创”、“分享”、“加班熬夜”;一次课程设计让我们链接以往、畅想未来,一切皆因为这三天,徐老师团队给予我们的“参与”体验。感恩属于我们的倾城时光!感谢上海11.22-11.24!感谢张靖老师让我看到这本书!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我的座右铭:一个有经验的人永远不会任由一个只有理论的人摆布。(自勉自省)
也让我看到了我的成长目标:让学员成为传播的种子,能向他人传递内容,而不是让培训师(讲师/专家)承担所有传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