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哲思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上)第四节

2019-03-05  本文已影响7人  霜月洞天

此节与第三节有相似之处,却又有很大的不同。此节把所有的引用都放在了段末,看似拔高了整节内容的高度,加宽了深度,但其实后半段的引用与前半段的阐述关联性并不太强。

说明:前半段的中心句为“恶辱而居不仁”,此句中心字在于辱而不在于仁(辱作为不仁的因,而不仁确是辱的果)。且,孟子在前半段的阐述过程中所用的对象是君臣关系,而不是君民关系。然而,后半段的引用中,第一引用,即是如今成语“未雨绸缪”的典故,可谓与君臣没有任何关系;第二引用,偏向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些许和君臣挂钩,但更多的是自身德行的演变,所涉及的应该是全人类的思想,不单单只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第三引用,“自求多福”的典故,就算对象是君王,在于今天来说,还是百姓自身的生活方面;第四引用,即俗语“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这里的天不代表天子(君王)而是指代天地,而“自”不仅代表的是君王,更是作为人类的全天下民众。此间四者引用,不管从类别上面来说,还是广度、宽度、高度、深度而言,都与前半段的“恶辱而居不仁”没有太强烈的关联性,即,引用的有些牵强。

赏析1:就“恶辱而居不仁”而言,于其性质、过程与结果都有一定的歧义。

性质:①、真恶辱,假不仁(注意自身生活);②、假恶辱,真不仁(判别他人性质)。

过程:①、对应真恶辱,假不仁。说明,自身厌恶受辱,但是周围环境不得不让自身受辱。

②、对应假恶辱,真不仁。说明,德行与思想不一致,无法判别此人是真善还是伪善。

结果:①、所有的选择与决策可能都会被环境影响,此时唯一的出路就是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②、若是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伪善,需及时改正,回归正道;若是与这样的人接触或是相处,切忌交心、交底,甚至择时而离。

赏析2:如若硬是把“恶辱而居不仁”与其引用的相联系或挂钩,所展现出来的意义就仅仅在于因果使然。

引用1:未雨绸缪,即,结善因,无恶果。

说明:本若不修缮,会造成屋内漏雨。而, 如今早早修缮房屋,就不会造成漏雨的恶果。

引用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结善因,得善果;结恶因,得恶果。

说明:怎么对待生活,生活也如何回报你。

引用3:自求多福,即,结善因,得善果。

说明:向天地真诚的祈祷,天地本着好生之德,定然会给予虔诚的人类以幸福。

引用4:自作孽,不可活,即,结恶因,得恶果。

说明:自己做了什么坏事,只有自己去受到惩罚或死亡,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

引申:所有的事情,只要是有过程、结果的事情(包括生命在内),都会触发因果的循环,不要妄想谁能逃出这因果的定数。只有本着善因的思想,才会结出善念的果实,但是在完成整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别忘了对细节因果的审视,一颗真正的善果,是由数不清的小善果组成的。人类要得到属于人类自身真正的善果,必须重新审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的点点滴滴:修缮恶因,积累善因,摒弃小恶果,珍惜小善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