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习第229篇《小雅 白华》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29篇《小雅 白华》
原文阅读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
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
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译文参考
芬芳菅草开白花,白茅束好送给他。
如今这人去远方,使我孤独守空房。
浓浓云雾空中飘,沾湿菅草和丝茅。
我的命运多艰难,他还不如云露好。
滮水缓缓向北流,浸润稻田绿油油。
边号边歌心伤痛,思念那人在心头。
砍那桑枝作柴薪,烧在灶里暖在身。
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让我伤透心。
宫内敲起大乐钟,声音必定外面闻。
怀念使我神不宁,你却视我如路人。
丑恶秃骛在鱼梁,高洁白鹤在树林。
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煎熬我的心。
一对鸳鸯在鱼梁,嘴插翅下睡得香。
可恨这人没良心,转眼之间把我忘。
扁扁平平乘车石,虽然低下有人踩。
恨他离我如此远,让我痛苦实难挨。
字词注释
(1)白华:即“白花”。
(2)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芒。
(3)白茅:又名丝茅,因叶似矛得名。
(4)之远:往远方。
(5)俾(bǐ):使。
(6)英英:又作“泱泱”,云洁白之貌。
(7)露:指水气下降为露珠,兼有沾濡之意。
(8)天步:天运,命运。
(9)不犹:不如。一说不良。
(10)滮(biāo):水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北。
(11)啸歌:谓号哭而歌。
(12)伤怀:忧伤而思。
(13)硕人:高大的人,犹“美人”。此处当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
(14)樵:薪柴,此处指采木为樵。
(15)桑薪:桑木柴火。
(16)卬(áng):我。女子自称。
(17)煁(shén):越冬烘火之行灶。
(18)劳:忧愁。
(19)鼓钟:敲钟。鼓,敲。
(20)懆(cǎo)懆:愁苦不安。
(21)迈迈:不高兴。
(22)鹙(qīu):水鸟名,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
(23)梁:鱼梁,拦鱼的水坝。
(24)鹤在林:鹤为高洁之鸟,反在林,比喻所爱之人已远离去。
(25)戢(jí)其左翼:鸳鸯把嘴插在左翼休息。
(26)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专一。
(27)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样子。乘石是乘车时所踩的石头。
(28)履:踩,指乘车时踩在脚下。
(29)疧(qí):因忧愁而得相思病。
诗歌赏析
此诗八章,每四句为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这里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哀伤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忧思成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白华》学习的反思探讨
《诗经》中,兴的巧妙运用使情感的表达婉转多姿,含蓄隽永。当客观物象与主观思想感情被集于一首诗中,欲言情而先及物,就改变了那种同一言辞无限重复的简单抒情方式。这样,就把主观思想感情客观化、物象化的物我同一,做到了情景结合。
在兴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来起兴的景物与所要表现的心情具有异质同构关系。如《周南·桃夭》,诗中用桃的生命发展历程来比拟女子的青春历程。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桃之夭夭,有其实”再到“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从开出鲜艳的花朵,到结出饱满的桃子,再到桃叶的茂盛,这一过程正与女子从成熟到健壮的生长阶段相一致。诗是写花也是写人,花与人的内在生命律动在这里是同构的。再有《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的起兴景物,既是现实中雨雪纷飞的景象,又是诗人心中悲凉的风雪景象。
还有一种是通过景物反衬人的心境。如《邶风·燕燕》中那一对上下翻飞的燕子,既是诗人眼中所见的燕子,更是诗人心中的燕子。所惦念的人已经远远地消失在天地相接的地方了,已经看不见了,这时禁不住泪下如雨。在泪眼模糊之中,一对燕子颉之颃之,相互鸣叫着,此情此景寄予着诗人对生活无言的渴望,燕子尚且能成双成对地一起飞翔,人与人之间却面临着生离死别。
《白华》以一系列景物描写写出了诗人落寞的心情。外在景物中所寄托的心境与内心的直白交相出现,形成了一首心境抒写的二重奏。首先是开着白花的白菅,“白华菅兮,白茅束兮”,用白茅绑起来的白花映衬出诗人的心境。接着是对心境的直接抒写,“之子之远,俾我独兮”,原来落寞的心境来源于离开了所爱的人。
接着又是将视线从心境的实写移开,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又一幅诗意化的景致,“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上飘着白云,地上的露水滋润着菅茅。诗人了无兴致地看着这些自然界的云起云落。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视线的转移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紧接着又回到纠缠不清的心事,“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又是一句心的独语。“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是外在的景物描写,“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又是对心境的直白。“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写景,“念子懆懆,视我迈迈”抒情。“有鹙在梁,有鹤在林”写景,“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抒情。就这样,整个诗篇在外在的景物描写和内在的心境描写之间形成了一首婉转的乐曲。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白茅和菅
《诗经》中的“茅”分为两种:一是茅,一是菅。陆玑《毛诗草木疏》云:“菅,似茅而滑泽,无毛。”这是细分,其实茅、菅是一类而两种,浑言不别。所以《说文解字》说,“茅,菅也”;“菅,茅也”。
白茅,别名茅草、丝茅草、茅根、兰根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粗壮的长根状茎,秆直立,节无毛,通常用来捆绑东西,白茅根可入药,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我国南北方山间水畔分布都很广泛。
初生之茅名“夷”,白而柔,人见人爱,因此形容美人纤纤玉手。其芽称为“茅针”,白嫩可食,乡间小孩子常挖取生食之。
白茅在古代是洁白、柔顺的象征,祭祀时常用来垫托或包裹祭品,也有年轻的猎人用白茅包裹猎物来讨好女子,表示倾慕之意。《召南·野有死麇》一诗中有“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包裹缠束之象,《诗经》多以比爱情婚姻,如束楚、束薪之类皆是。见两物之缠绕包裹,联想到男欢女爱、如胶似漆,本是人心之常,道不远人,诗亦不远人。
菅,又称芦芒、白华、接骨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及林缘向阳处。嫩叶可作饲料,茎叶很坚韧,可做炊帚、刷子等。杆、叶可作造纸原料。根可入药。
参考资料
《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日】细井徇,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领读文化,2018年1月
《诗经草木》,郁震宏,浙江摄影出版社·浙版数媒,2021年9月
《先秦文艺思想史》,李春青 主编;李山;过常宝;刘绍瑾 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