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2017-05-04  本文已影响1299人  蚁观世界毅叔说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张宏杰,清华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后,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他原本是辽宁一家银行的普通工作人员,是中国民间最著名的历史写手之一。作品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本本畅销。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国民性的书,与同类书籍相比,它没有满足于在抽象意义上谈论一般的国民性,而是在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下透视国民性演变的历史脉络,试图把握其中的规律,并且勾勒出这种演变历程和中国古代制度演进过程的因果关系,兼具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

核心内容


本书的思想核心是:中国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从春秋时代的贵族文化、魏晋时期的士族文化、宋元时期的平民文化、元明时期的流氓文化以及清朝的奴隶文化这几个发展阶段,每次国民性格的转换都和古代制度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

 问题:什么是贵族精神?


1. 遵守信义

比如,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打仗,很讲究战争规范: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时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时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时不能实施偷袭等等。这些都是春秋时期贵族文化的体现。

2. 珍惜荣誉

1793年1月21日,法国大革命正值高峰,路易十六和皇后被送上了断头台。在皇后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句:对不起,先生。这就是贵族文化的首要特质——优雅。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对杀气腾腾的刽子手,留下的也是一段坦然的遗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怨恨的怒火。”可见贵族对自己荣誉和风度的珍视。几分钟后,路易十六和皇后便身首异处了。

其实,珍惜荣誉的人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很常见。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在战争中阵亡,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竟然是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正冠而死。

3. 崇尚勇敢

春秋时期的贵族特别崇尚武力,上古贵族几乎都是武士,贵族男子也都以当兵为职业。要求学生掌握的“六艺”,就包括射箭这一项。楚康王继位五年没有战事,竟然认为是自己的重大失职。这种尚武的精神影响了后代很久,一直到唐朝都还存在,所以唐代的边塞诗很发达。

问题:我们的贵族文化为何比西方早消失二千多年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到了后来就慢慢衰落了,开始和西方的贵族精神分道扬镳,走上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贵族阶层在西方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到17世纪,而中国的贵族社会在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基本消亡了。

西方贵族阶层之所以能够延续,主要在于他们分家的方式。西方贵族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爵位、财产都只传递给一个儿子,保证了贵族家族的地位、财产的高度稳定。

但是中国社会不同,秦始皇在建立皇帝制度以后,就必须要彻底消灭贵族阶级,梁启超曾说过“贵族是对皇权最有效的制约”。你看,贵族相对于皇权,它是多数;而贵族相对于民权,它又是少数。秦始皇当然害怕,贵族相对于皇权是多数,秦始皇的思想是全力打击贵族,全面消灭贵族阶层。

秦始皇采用“诸子均分制”,他要求富家大族尽量分家,我们如果学历史就会看到秦朝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民有二男以上而不分者则倍其赋”,说的就是秦朝征税的方式,意思是一家如果有两个男人还不分家的话,则加倍征收赋税,逼贵族分家,秦始皇后来不再任用贵族当官,训练大批技术性官员,这样就在政治上、经济上扫平了皇权和底层之间的一切障碍,贵族阶层就没有了经济基础了,所以皇权就能拓展到每一个经济细胞,人人都平等的成为皇权的奴隶。这个和西方完全相反的继承制度,所以这个把财产一分再分,那里还有贵族阶层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样中国的贵族阶层以及相伴而生的贵族精神由此消亡。

问题:中国古代第一个出轨著名女性潘金莲为什么会在宋朝?


贵族的尚武精神到了宋代以后就慢慢消失了。宋朝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限制武将的权力,贬低武官的地位,把武将排除在最高权力机关之外,为了在这个官僚体系中形成一个激励机制,他在官僚制度设计当中,文官升官相当容易,武官的晋升就非常缓慢,所以在武官晋升当中就凭空多设了许多等级,武官见了文官自觉低人一等,武官要升九级才相当于文官升三级,与此同时,宋太祖还颁布了一条法令,京都百姓和市人不能私蓄兵器,所以整个宋代社会普通是一个“扬文抑武”的朝代。

正是宋朝对武力的贬抑,导致中国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兵不再是男性职业首选。有人甚至说,即使“率兵数十万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赶不上状元及第时候的荣耀。所以宋代男人开始失去尚武精神,不再追求强健体魄、立功疆场、马革裹尸,而是沉醉在案头书牍之中,浅吟低唱。

所以宋代男人越来越不像个男人,宋代人的性格越来越细腻,整个民族,开始朝文雅方向发展。所以中国在一次又一次对外战争中经常败下阵来。宋代的文人很少到边寨去领略风沙,相反却充满了婉约,杨柳岸晓风残月,市井之处必有柳咏之词,所以你看宋代的文人慢慢变得为赋新词强作愁,文艺青年可以说在宋代慢慢变得兴盛。人们不能在战场上杀敌了怎么办?只能回到内心杀心中之贼,所以宋代朱熹提得是存天理,灭人欲,杀心中贼,男人不再有很MAN的感觉,不去自省,反过来要求女人一定要守贞节。所以,中国第一个,真正出轨的著名女性会是宋朝的潘金莲。

问题:科举制在隋朝已发明,为什么直到宋代才盛行?

任何文化的转换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贵族文化不可能一下就过渡到平民文化,所以汉代发明了荐举制,贵族文化“借尸还魂”,这才形成了士族文化。同样,尽管科举制在隋朝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代荐举制的做法还有强大的历史惯性,也不可能一夜之间突然消亡,所以,隋唐时期基本上还是一个半世袭的士族社会。

宋代尊文抑武,把读书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科举考试上,让社会各个阶层可以通过考试自由流动,从而打消他们叛乱的动机,以达到更好地控制社会的目的。宋代统治者对科举制相当地重视,并把它作为唯一的选官途径,宋代平民才真正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并最终形成一个阶层流动的平民社会。

这种平民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

1. 皇权独尊

宋代政治权力高度统一,再也没有世家大族可以和皇帝抗衡,所以,宋代皇帝才可以对政治制度进行大幅度修改,而不会遇到什么阻力。贵族和士族阶层消失的直接后果就是皇权独尊。

2. 民间自由

宋代以前,中国社会等级极为森严;宋代之后,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前朝更加自由和平等。国家不再利用阶级、户籍把人固定在一个地方,人口开始大面积流动。之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所谓“游侠”,还都是很个体化的,宋代平民获得了远远超过前代的人身自由,整个社会开始自由流动,既有纵向的阶层流动,也有横向的地域流动,原本分层的固定等级秩序被废除了,开始出现江湖世界。

3. 市民文化

宋元时期的平民文化促进了“俗文化”的发展,为平民喜闻乐见的白话小说和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因为民间教育的普及,平民百姓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开始大面积接触,雅俗之间没有了严格界限,中国文学终于开始在宋代开了以“口语化”为标志的民间语言写作的先河。

以元朝为例。在唐宋时期一直处在主流地位的诗歌散文,到了元代一下子就失掉了主要优势。突然一下,“俗文化”开始取代“雅文化”成为主流。汉族精致的上层文化诗词歌赋对蒙古人没有吸引力,但他们能看懂戏的内容,读书人既然不能参加科举,当然会大量投身于剧本创作。正因如此,元朝的戏曲获得了空前繁荣。

问题:为什么元明时期会形成流氓文化?


平民文化过渡到流氓文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中国文化精英阶层的消失

汉民族几十年的抗元战争,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大量的文化典籍被毁掉、名臣儒士被残杀、精英文化阶层整体消失。元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出于对汉文化的畏惧心理,切断了汉族士大夫的人生前途,科举制一度被取消,当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第一次从“四民之首”跌到了“十丐九儒”的地步。

2. 统治阶层的精神基因

元明时期的统治者在整体文化素质上远逊于宋朝和清朝。明朝有个皇帝叫朱厚照,“流氓皇帝”是他的专有标签。在位短短十几年,收了一百多个流氓做义子,在扬州到处追逐处女和寡妇。他的继承者明世宗则是性变态,公开要大臣们进献春药,有时候一天临幸数十人。明朝官员以向皇帝进献房事秘术来争宠。胡宗宪因贪污被指控后,“献秘术十四,帝大悦”。

3. 流氓阶层和权力的结合

元朝作为异族,没有自己的一套意识形态,儒家礼义又被废弃不用,结果全国上下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会风气持续恶化。越来越多的汉人由于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开始选择攀附权贵,出现了流氓阶层和专制权力之间的高度结合。当时元代的泼皮无赖,多到连元朝皇帝都不得不专门派人研究对流氓横行的处理意见。中国人的精神层面开始出现流氓化的趋势。

如果说元明流氓文化形成是因为上梁不正,清朝的皇帝文化素养都不低,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国民性没有回光返照,反而走向 最低谷——奴隶文化?


中国国民性经由贵族文化、士族文化、平民文化、流氓文化,而最终演化为清朝的奴隶文化,成为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中的最低谷。

贵族文化的对立面不是平民文化,而是奴隶文化。因为平民文化尚可以讲究独立人格,但奴隶文化之下,贵族精神里强调的遵守信义、珍视荣誉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内核完全被抽空,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

为了将整个社会都纳入自己的严密控制体系之下,清朝统治者连儒学的人格追求,都作为打击对象。清代皇帝就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过于在乎自身的名誉,就会妨碍他全新全意地为皇帝服务,妨碍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奴才。为了彻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皇帝甚至提出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大臣们不但不能图利,也不能好名,否则就很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在清朝绝不是偶然现象。

久而久之,很多大臣干脆不做思想者,只做执行人,成为一个有才干、有风度、没思想、没坚守的奴才。春秋时期讲究人格尊严、珍视荣誉信义的贵族精神到了这个时候,才算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堕落。

问题:国民性为什么会演变?

中国国民性的每一次转换,都与中国社会的权力性质和专制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第一次从贵族社会到士族社会的转换,就是因为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需要废除贵族阶层;第二次从士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换,就是因为科举制的建立和普及,造成了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第三次平民社会到流氓社会的转换,则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的精神基因以及专制制度对流氓阶层的利用。

国民精神的演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背后其实投射出的是一个国家权力性质和专制制度的发展脉络。有什么样的权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

金句:

1. 整个宋代社会是一个扬文抑武的朝代。正是因为宋代对武力的贬抑,导致了中国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耀。宋代甚至流传这样一句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社会就提前进入了大一统,基于统治的需要,必须通过“诸子均分制”消灭贵族阶层,让皇权直接面对平民;而西方因为“长子继承制”的影响,得以一直保留了贵族制度。所以,中国贵族比西方要早消失两千多年。

3. 汉朝以后,一方面,官位都由皇帝任命,不再是贵族继承;另一方面,荐举制又导致皇帝和平民之间产生了一个新的士族阶层,虽然高级官位不再是世袭的贵族,但是却由上层社会垄断,下层社会人才很难跻身上层社会。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贵族精神的第一次下行,出现了整个社会的士族文化面貌。

4. 士族为了传承家族的精神,对家族教育非常重视。世家大族为了保持自己的文化优势,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家规,所以家书、家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兴盛。

5. 魏晋时期,大一统的政治秩序被打破,很多的旧门人借门第的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反正皇帝换来换去的,而他们却一直都是世家大族。王权变得不再具有权威,士家大族反而变得更加独立,才会产生蔑视权贵的社会风气。

6. 尽管隋朝就发明了科举制,但任何文化的转变都需要一个过程,直到宋代科举制才真正成为唯一的选官途径,宋代平民才真正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上流社会,并最终形成一个阶层流动的平民社会。

7. 宋代的平民文化打破了森严固化的社会等级,整个社会开始自由流动,既有纵向的阶层流动,也有横向的地域流动,从而出现了江湖世界。

8. 因为民间教育的普及,宋代民间书院非常之多,平民百姓接受教育之后,通过科举不断涌入上层社会。富于生活气息的底层文化与高雅的上层文化开始大面积接触,雅俗之间没有了严格的界限,中国文学终于开始在宋代开了以“口语化”为标志的民间语言写作的先河。

9. 贵族文化的对立面不是平民文化,而是奴隶文化。因为平民文化尚可以讲究独立人格,但奴隶文化之下,贵族精神里强调遵守信义、珍视荣誉和勇敢尚武的精神内核完全被抽空,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

10. 国民精神的演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的背后其实投射出的是一个国家权力性质和专制制度的发展脉络。有什么样的权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国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