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真题分析和教学分析
近5年福建中考听力题型基本上全部分析了一遍,这只是第一遍。分析出来了一些维度,还有其他不同的方面要继续深入分析。要学会命题,不是直接去命题,而是先去分析真题。步骤和方向不要反了,仔细分析下来,发现其中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看完论文后,能够直接清晰的了解到深处的点,此时我们就是在直接学习间接经验,人家经过分析直接得出的结论,利用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做研究。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信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看问题,这样看的更深,更远。 比如这两天读的论文其中有收获的点
自己分析的
1. 题型上,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事实细节类可以再次细分
在仔细分析了听力原文后,有些题目似乎既属于事实细节的高级类型,又有点类似于判断推理。比如2021年第6题的对话:题目问的是当天的天气怎么样?
M: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 It’s fine, the sun is shining and there is not a cloud in the sky.
那到底该归为哪一类,自己之前很模糊。在这篇论文里面有提到,可以再次分为4个次类,(1)抓住重要细节 2)同意表达转换 3)简单数字运算 4)关键信息的归纳与整合。这些也是属于不同的事实细节类。上面这道题目就属于对关键信息的归纳和整合。其中标了颜色的部分,sun shining, not a cloud 这些都是属于关键信息,需要将他们综合起来做判断。
题型具体分类
在福建中考里面,大部分是细节信息类题型。
不同的分类标准,基于的分析维度不一样,但是本质都是指向通过分析真题,来分析出出题的某一个维度。如语篇长度,话题分析,听力材料的情景设置等。从而将这些不同的维度综合起来,得出命题规律和给我们的教学启示。
比如还有其他的分析维度:宽广型和狭窄型,直接型和间接型。这两个维度都是基于对题型的分析,对于思维品质方面的考察,低阶和高阶思维。宽广型和间接型都是指向高阶思维的题型,需要处理的信息多,根据已知的听力信息或者自己的已有知识,背景知识做推理和判断。
2.听力的情境和话题,主题要分析出来,以指导我们选取合适的听力素材
素材的选择是关键的一部分,到底如何选,不是盲选,同样应该先分析历年的听力素材对话的主题是什么,从而选取类似的对话素材。我目前只是初步分析了,还没有得出来不同的而维度和方面,初步的结论是:人与自我的内容多,人与社会次之,人与自然的主题几乎没有。这给我们命题的启示是:要有意识的增加人与自然的的听力语篇,提供多样的主题语境,不仅仅在学生熟悉的人与自我主题下,听力的不同主题语境,也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关键因素。熟悉的话题,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听力难度相对会低一点。如果遇到不熟悉的主题,那么在内容上首先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对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平时训练时,要有意识的训练不同的主题,人与自然的要尤其关注。
除了判断推理题外,我们还要注重语音语调的训练,语调也能传递意义,可以从对方说话的语调中,去推测对方的行为,态度和观点等,这也是一部分重要内容,并且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语言具有表意功能。
3. 应试听力和日常教学的关系
我们的一个实际现象是教考有些分离,和实际考试的联系不紧密。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只能凭借着听到的已知信息作答,也就是简单的事实细节题。那么对于判断推理题等,他们是没有做题方法的,要学会高阶思维题型的做法,首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融入进去,这样不断训练,才能形成思维。
听力中的问题1:
大部分中等学生听听力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字,词,句。过多接收细节信息,E并且信息碎片化,遇到听不懂的单词,容易停留在这里,大脑在加工这部分内容,而听力材料已经在读后面的内容去了,从而会错过其他关键信息,关注细节和忽略整体。所以,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每次我在改试卷的时候,细节理解题,大部分是听到什么选什么,而推测地点,时间等这部分,错误率较高。
问题2:
听到的单词,无法和已经学过的这个单词的音建立联系,也就是说,基础薄弱的同学,单词不会读,听到这个音,不知道在说什么。我们都过多注重单词的拼写,而忽略了单词的音和意。在前面15道听力中,只要听到选,对于单词的音也就非常重要。而对于后面的表格填空,此时就是音和意的结合。那么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单词的音成了首要部分,先接收这个音,把这个音和语意建立联系,此时就完成了一个词汇的通路,音和意的结合。听力输入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这个基础先打牢,对于后面的听力才会有突破。
听力素材分析方法
那么对于此,我们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自上而下,根据选项,题目的已知信息和自己的已有知识,提前做预测题目可能考察的方向。听前的背景导入,听后素材补充总结。这样再去做推断,就会更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