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圈对拼多多的审判谈被媒体塑造的认知
听了梁宁老师对于拼多多不一样的解读,而且是在没有和拼多多的工作人员进行接触过,只靠个人的资料收集,研究。和朋友圈流转的对于拼多多的道德审判的文章,截然不同。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群,圈层。这个世界真的是分层的,很多圈层之间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交集。当一个圈层的行为,聚集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话题了。人们开始用自己旧有的世界观来审视,批判。而很少有人站在历史和站在未来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梁宁老师是可以在这两个中间驾轻就熟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把梁宁老师的直播,一条一条的粘贴过来。就是为了用笨功夫,让自己在多学习几遍。

如何整合低端供应链,不是在朋友圈消灭假货。淘宝起来之后,砍掉了24万个中小剩下那这些低端供应链如何安放,这些对于品牌没有追求的人如何暗访?我自己在逛品牌商店,在机场,我感觉到了深深的被歧视,被压抑,享受不到那种购物的快感那种场景属于一部分人的需求,那还有大量人的需求,3456线是的人群。而坐在办公室的这些人,在朋友圈里面,以道德优越感审判这拼多多。一瓶多多去年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了九个多亿,但人家也没有拿这个来说事情。自己的不足。
一个是教科书的正确,一个是市场的正确,拼多多证明了市场的正确。一个吹着空调摇旗呐喊,一个扛起社会底层人的消费底线,纵然显得那么不堪。
品牌一定是必须的吗?
我们被媒体被广告习惯塑造了,对于品牌的追求。但是在很多场景下是不需要品牌的,比如农村的集市,地摊儿,这些就是最后物本身的需要,而不是对品牌的需要。品牌的塑造必然增加商品整个的流通成本。另外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凡客,凡客本身是一个去品牌化的东西。寄些东西其实不是广告商不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得到的像。因为这样会减少对品牌的需求。拼多多恰好适应了。这种去品牌化的需求返回了对商品本身好货的需求。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品牌的背后都必然伴随着媒体,伴随着传播话语权。而对于去品牌化的东西,其实缺少媒体话语权的支撑,所以。你拼多多在舆论界会显得非常的弱势,但他在。特定群,其中的。这种市场表现你实际的业绩证明这种东西,当人选择一个观点和用钱选择一种行为的时候。请你一定相信用钱选择的东西是更理性的。更符合他个人的利益。举一个例子,索尼在一次产品测试的时候。有一个黄色的盒子和一个黑色的盒子,问大家投票说哪一种产品更。符合你的审美需求。所有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黄色的盒子。然后在测试结束的时候说。大家可以在门口选择一个作为礼品,感谢大家。而在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人都选择了黑色的盒子,所以你可以从这个例子来看的到人很多社会的想法和实际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现实世界无比复杂。选择一个简单的叫条规则去审视现实世界。未免有点理想主义。我跟倾向与认为现实存在的都有它的合理性,那这种合理性支撑的基础是什么?我们要从现象的背后去挖掘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来去。批判审视新出现的现象也许在某一个纬度,我们看不到那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其实这就是创业的机会。
当一个事情,你还没有自己研究过的时候,不要随意的选择相信一个简单的逻辑,简洁的价值观分析。现实世界有很多个维度可以解读。对于严重依赖手机来获取信息的人们来说,对于认知渠道被媒体占据的人们来说,请警惕自己的认知不要被媒体塑造。这些信息,要有甄别能力,就像吃饭,偶尔也可以吃吃垃圾食品,但是你一定要清楚,那不是营养健康食品。
梁宁老师在得到的产品经理思维30讲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我也看了好几遍。帮梁宁老师做个广告,推荐你订阅得到梁宁老师的课程,绝对超值。